“十二时辰”简史( 二 )

“十二时辰”简史
文章插图
水运仪象台
北宋苏颂、韩公廉等人还发明了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一个类似于天文台的装置,高约12米 , 宽7米,上下分三层;上层是浑天仪(天体测量之用),中层是浑象仪(天体运行演示),下层是司辰(自动报时器) , 全程用水力推动,可精确报时 。英国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表示,这是欧洲天文钟的祖先 。

“十二时辰”简史

文章插图
大明殿灯漏 。中新社发 翟羽佳 摄
至元明之时,计时工具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 , 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曾创制了大明殿灯漏,采用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时间性益见准确 。大明灯漏是利用水力驱动 , 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 。
值得一提的是,用燃香计时的方法在古代亦不少见 。大的盘香几公尺长,可以燃烧几个月 。如在盘香的特定位置上再装上几个金属球 , 盘香下面放一个金属盘,当燃烧到某一特定的部位时,金属球落在金属盘里,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构成了“火闹钟” 。
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著书记载,12世纪中叶在中国曾流行“香篆钟” 。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也记述了唐代宫廷内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形: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子,盘内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缭绕一圈盘香 , 焚熏后,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来计时 , 时人谓之“五孕祥云” 。
燃香计时法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元代,郭守敬还制造过莲花漏等燃香计时的工具 。但这种方法的计时精度确实有限,因为燃烧速度总是取决于燃烧条件(环境干湿、风力大小等),至于制造成完全相同的蜡烛、盘香更是不可能的事,而且火钟还需要人们定期看管 。所以用燃香来计时 , 局限性仍然太大 。
题外话:“刹那”是多久?
在文章的最后,青年君想用很短的时间和大家稍微唠一唠“很短的时间”——刹那 。
刹那是古印度佛教术语,也是时间度量单位,表示一念之间的极短时间 , 随佛教传入中国 。据《摩诃僧祇律》记载:“须臾者,二十念名一瞬顷,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一须臾 。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 。”
一日一夜有30个须臾,600个罗豫,1.2万个弹指,24万个“瞬间” , 480万个“刹那” 。据此推算——
“须臾”是48分钟
“罗豫”是2分24秒
“弹指”是7.2秒
“瞬顷”是0.36秒
“刹那”是0.018秒
我国古代形成的完整的计时方法和计时制度,是古人在探索时间计量方式上取得的进步、是智慧的结晶 。当然,无论如何度量时间,一天就只有24小时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 岁月不待人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忘掉今天的人,也终将被明天忘掉 。
【“十二时辰”简史】本文为人民网文娱部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