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东昌葫芦雕刻的活动 聊城东昌雕刻葫芦( 二 )


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葫芦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 , 代表作有“三打祝家庄”、“八仙过海”、“断桥”、“戏剧人物”、“绣球葫芦”等 。特别是“仿古宫灯”葫芦,雕刻得更为精美 。先将圆形的葫芦加工着色,上面画一株傲雪的腊梅和几片飘洒的雪花制作成灯,然后选用优质黄杨木料雕刻出一只衔宫灯展翅欲飞的凤凰 , 人工的造型美与葫芦的天然形态浑然一体,给人以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 。“葫芦蝈蝈”则另有一种风格,它是由一只黄绿色葫芦和上面扒着的两只绿色蝈蝈组成,其中一只蝈蝈后腿紧蹬,随时准备一跃而起,颇有一触即发之势;另一只仿佛刚从葫芦中爬出,正在左顾右盼地发出“蝈蝈”的叫声,葫芦与蝈蝈相映成趣,富有田园风味和乡间生活气息,配制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性龙边 , 整个作品雍容大方 , 光彩照人 。

聊城东昌葫芦雕刻的活动 聊城东昌雕刻葫芦

文章插图
东昌葫芦雕刻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聊城雕刻葫芦的雕刻技艺起源有很多传说,民间比较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创 。王庆友说,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 , 因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 , 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 。其葫芦雕刻内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为主,多帝王将相、八仙人物、才子佳人等 。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堂邑,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后来有心人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雕刻其上,形成葫芦雕刻技艺 。之后,有人以雕刻春宫图的形式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春宫雕刻葫芦上,作为陪嫁压箱底的物件 。后来 , 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 。”郝春林老人道出了葫芦雕刻技艺渊源的另一种说法 。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 , 东昌府商贾云集,繁盛一时,当时的雕刻葫芦曾兴盛一时 。解放后文革时期 , 东昌雕刻葫芦被列为“四旧”而衰落 。20世纪80年代后,雕刻葫芦又有所复苏,但由于各种省时省力新工艺的出现,学习葫芦雕刻技艺的人一度锐减 。
聊城东昌葫芦雕刻的活动 聊城东昌雕刻葫芦

文章插图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 。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大体分三种:一是“上等葫芦” 。选料精良,精工细刻,图案主要是人物、山水;二是“中等葫芦” 。用料稍次 , 多刻花鸟、鱼虫、走兽;三是“花葫芦” 。将葫芦染成红色后,以粗犷遒劲的刀法,刻各类花纹 。
东昌雕刻葫芦的制作基本上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将成熟的葫芦摘下来,放在锅中煮,然后堆放在一起使其发酵,以去掉表层青皮,使葫芦颜色变黄 。第二道工序在葫芦上面雕刻各种图案 。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刻”或“片”,都只是在葫芦表面上做文章,东昌葫芦雕刻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 。第三道工序是上色 。先用锅底灰或麦秸灰同棉油或豆油搅拌均匀,加入色料,深抹在雕有图案的葫芦上,最后用布把葫芦表面的灰擦拭干净 , 留在图案凹槽的油灰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 。
东昌葫芦雕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 。人物雕刻的取材多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的,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
其中最多的是戏葫芦,表现当时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如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墙头记、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地方名人;有“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 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
春宫葫芦表现性生活的场景,作为生殖文化和性文化的乡土教材,有八幅面、十二幅面、二十四幅面三种 , 多取材于《金瓶梅》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 。以针刻为主,刻法细腻流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