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读书时比成绩,上班时比工作;年少比家境,长大后晒娃.....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认为:个体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 , 驱使着我们追求对自己准确的自我评价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 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 。
这种比较并非简单的优劣之辨 , 而是一种获取关于自我信念的方式,进而用以评估自我 。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之所以进行比较,其实是为了回答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
这种比较,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也是对自我身份的界定和确认 。
但是“比”就意味着竞争 , “比得过” , 人们会感到自豪,“比不过”,则可能会羡慕,也可能会嫉妒,甚至发展成憎恨 。
“羡慕嫉妒恨”这五个字 , 完美阐释了人们在看到自己“比不过”时情绪的复杂性、递进性、转换性和高弹性 。
那么“羡慕”跟“嫉妒”这两种情绪有什么不一样?又该如何区分自己是“羡慕”还是“嫉妒”呢?
“羡慕”产生动力 “嫉妒”带来破坏
“比不过”时所产生的情绪,无论是羡慕、嫉妒抑或是恨 , 基调就注定了负面和消极 。然而 , 羡慕(envy)更多的是“我也想要,而且我可以有”的合理信念,而嫉妒(jealous)聚焦于“我没得到,因为他抢走了”的错误信念 。
因此,虽然羡慕和嫉妒的情绪体验都饱含渴望和挫败,但羡慕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欣赏和对自己可能成功的自信 , 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自我,是“我”和“目标”之间的二者关系,产生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
而嫉妒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不满和对自己无法得到的恐惧,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他人,是“他人”导致“我”丧失“目标”的三者关系,由此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感、丧失感、威胁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这些负面体验可能会引向自我怀疑和社交退缩,也可能会引向贬低他人或试图阻碍他人成功等破坏性行为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羡慕关注缺乏,意味着努力和争?。欢?刀使刈⑺鹗? ,意味着放弃和认输 。
文章插图
什么时候容易“羡慕”?什么时候容易“嫉妒”?
尽管羡慕和嫉妒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生活中,羡慕和嫉妒之间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清晰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羡慕与嫉妒常常相互交织 , 甚至在某些情境下会来回转换,这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嫉妒之间存在紧密的一致性关系 。这表示,情绪不稳定、易焦虑不安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嫉妒情绪 。同时 , 具有隐性自恋倾向的人,即那些过度自信于自身成就和能力者,往往会因为害怕失去优越地位而对别人的成功心怀嫉妒 。
相反 , 自尊和自信水平较高、内心安全感强、自我效能感良好的人,在面临“比不过”的情况时,更可能产生羡慕,并将其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积极动力 。
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会影响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是产生“羡慕”还是“嫉妒”的情感反应:
1、看关系“铁不铁”
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嫉妒》一书中提到:“人们往往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的成功崛起,但却难以忍受身边熟识之人的飞黄腾达 。”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现象 , 那就是嫉妒之情,更多时候是源自我们对周遭亲近之人的仰望与比较 。
不过,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达到一定的亲密度时 , 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功 , 我们内心除了感到羡慕之外,更多地会涌现出真挚的喜悦和欣慰 。
研究表明,相较于关系不够亲密的优势他人 , 人们对于亲密度高的优势他人所产生的嫉妒情绪显著降低;相反地,对于关系紧密的优势他人,我们更容易产生羡慕的情感 。
换言之,在表面友好的“塑料姐妹”关系中,竞争和嫉妒往往占据主导 , 而在真正深厚的闺蜜情谊中,则更多地体现出彼此间的欣赏与支持 。这种基于深厚友情的相互扶持,使得彼此的成功和进步能够引发对方的羡慕,并进一步转化为共同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 。
推荐阅读
- 韩女星吴承贤宣布离婚断7年婚!“非常痛苦但不后悔”婚后曾流产
- 四十岁,中年少女,可以老,但不能胖
- 尹子维徐冬冬已申请结婚!女方希望自己不要太红,未来可以演妈妈
- 以债换保是前夫杀手锏?大S律师不同意私了,希望走法律程序
- 和周杰伦相比?我发现,华晨宇确实成了华语乐坛的“希望”
- 新版《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确定定档时间,网友:希望不是烂片!
- 五部将播出的漫改电视剧,希望《凡人修仙传》别崩,你期待哪部?
- 你好 星期六:1期节目3次造梗,2项优势超越冯禧,吴泽林未来可期
- 苗侨伟林峯黄宗泽吴卓羲难得相聚合影 网友希望以这阵容合作拍剧
- AI“复生”低至10元,但不一定是个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