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App“免费试用”“低价享用”乱象:本想免费试用,结果被扣一年会员费?( 二 )


采访人员注意到,不少受访者坦言,踩过App“免费试用”的坑 , 但因为所扣费用不是太高,维权又太费精力,再加上一些App都联系不上客服,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
“在经历了几次不愉快的维权后,我退缩了,就当花几十元买了个教训 。维权太麻烦了,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讨要退款,而且一些App客服经常答非所问,推卸责任,解决不了问题还弄得人很烦躁 。”北京朝阳的李女士说 。
“商家提供的服务、扣取的款项与宣传的内容严重不相符,涉嫌以误导性内容宣传,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同时,如有证据进一步证明商家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消费者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亦可能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还可以请求惩罚性赔偿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勇说 。
付费提示一闪而过
移花接木全是套路
“免费试用”的陷阱还有很多 。
家住北京丰台的唐先生最近账户莫名其妙被订阅项目扣款40元 。回想了半天,他才想起来两周前试用过一款动态壁纸App软件 。当时该App显示有新用户“1元享7天”低价活动 。从他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 , 当时页面是这样的:“1元享7天”(超大字)和“立即开通”(大字) , 中间用超大字的四分之一大小标注“7日后按11元每月自动续费 , 可随时取消” 。
“我当时觉得1元享7天很便宜,要用得好,再用一个月花11元也不贵 。”唐先生说,可没想到3月13日直接扣了他“超级会员包季费”40元 。
在层层点击后,唐先生看到了“前两周1元每周,后续40元每季度自动续费”的信息 。经过反复对比,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尝试后,唐先生才发现 , 点击“1元试用七天”付款时,支付过程中有小字体的“支付说明”显示“前两周1元每周,后续40元每季度自动续费”,但整个支付过程几乎是一闪而过,且有部分字体还被遮挡,让用户很难注意到 。
“全是套路,用‘大字’吸引眼球 , 用‘小字’表达更重要的信息,然后在视觉上进行移花接木 。”唐先生说,这是赤裸裸的欺骗 。
受访专家认为,商家通过含糊不清、不完整的表述诱导消费者在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扣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消费者看到的合同条件与跳转页面之后的合同条件不一致,而且合同条件作为格式条款,其核心内容在被遮挡的情况下一闪而过,让多数消费者无法看清 , 难以引起注意就直接进入付款页面,消费者没有时间了解实际条款,有欺诈消费者之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天凡说 。
山东枣庄的张女士则被“免费试用”App扣了198元 。她告诉采访人员,今年春节期间,自己想使用一款App的“拼图”功能,App的页面显示“三天免费试用,198元一年,可随时取消” 。可她刚点试用,就被直接扣款 。
后来她才想起,自己半年前也曾使用过该App的“免费试用”功能,当时她使用该App拼了一张图,之后马上取消了该服务,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 。
“三天免费试用,这个‘三天’怎么算?是用一次就算三天 , 还是可以叠加计算?”张女士翻阅该App使用协议,里面没有任何关于免费试用的解释条款,她想找客服协商退款 , 但在App上根本找不到客服电话,仅可通过邮箱、吐槽箱提供意见建议 。
采访人员打开服务协议看到,规则中写明“会员一旦购买成功,表明您已经使用了该商品” 。
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该App名称 , 有关该App客服不作为、没有客服的投诉有163条 。
马勇认为 , 在前后两次使用的过程中,该App的宣传语和按钮键始终保持一致——“三天免费试用”,且并未明确释明该宣传语的含义 。消费者依据上述迹象有理由相信,第二次使用App仍应为免费试用 。
“商家未能尽到提示义务 。因为消费者对于点击‘试用’与‘订阅’的意思表示是不相同的,‘订阅’时表明消费者正式缔结了合同 。商家应该对‘试用’和最终‘订阅’设置不同的链接,在消费者点击‘试用’已过试用期时,商家应当进行明确提醒 。”王天凡说 。
明确义务强化监管
显著方式标注说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