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年人,大翻身的时代来了

近年来,“中年危机”似乎成了职场人不可回避的人生Bug,似乎只要过了35岁,就自动不受人待见,大到公务员考编,小到私营企业用人,都是或明或暗标榜“35岁以上勿扰,35岁以下优先” 。尤其在互联网行业,在某些大厂的裁员规划里,界定一个人是公司应该保留的“资产”,还是应该清除的“负债”,可以简单粗暴到直接以年龄作为分水岭,35+甚至可以成为“一票出局”的红线和潜规则 。
风水总会轮流转,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 K哥观察到这种对中年职场人不友好的情况,似乎在慢慢有所改观 。与之前的不受待见相比,35+的中年人极有可能迎来职场生涯的大爆发 。当前,也许就是职场中年人最好的时代 。
01康波周期下,企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变了周期天王周金涛有句名言“人生发财靠康波” 。作为职场人同样置身于“康波”的宏大叙事的框架下 。改革开放至今40年间,从上一辈到我们这一代,但凡真正搞出点名堂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得益于外贸经济(工业化起飞)、地产经济(城镇建设)、互联网经济(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经济结构的成型迭代和高速发展 。
这三次大的周期,为抓住风口的参与者们,带来了史诗级的致富机遇 。比如早年间的海尔,后来的万科,再到现在的BAT们 。而推动着产业齿轮咬合着时代节奏,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才,也在不同历史阶段,演绎着自己在职场中的跌宕起伏 。

职场中年人,大翻身的时代来了

文章插图
1、红利时代,拼规模
谈任何阶段的经济发展,我们总不能免俗地说起“时代红利”这个词 。如果再把这四个字往职场方向上具象化一些,我们又不能回避“人口红利”这一客观现实 。从早期的沿海外贸工厂虹吸内陆偏乡的青年劳动力,到现在大厂招聘让各大名校毕业生趋之若鹜,都一再说明了这个道理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我们为什么能用40年的时间,取得西方国家上百年的成就,主打的就是快速发展、快速做大规模,而这些“发展”和“规模”的背后,全是年轻人“前赴后继”的身影,从行业到企业都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在缺乏底蕴积累的情况下,我们做不到前沿技术驱动,只能靠堆量、靠人海战术实现自己对海外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复制”和“借鉴”,同时也凭借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 来实现对国内广袤市场的培育和深耕 。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 , 谁的App用户多、形成网络效应更强 , 谁的估值就高,谁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招来更多愿意“996”的工程师们,加速它们开疆拓土,产品迭代的速度和能力 。近十几年来,互联网行业一直都是高校毕业生最想去、也是吸引技术人才最多的行业之一 。
2、零红利时代,拼盈利
随着红利的消退,资本的退潮 , 企业的竞争战略发生重大变化,降本增效、生存自保,成了众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这些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一个现实 ,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人员结构下,一个新增普通员工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人多不怎么有用了,人海战术失灵了 。
以百度、阿里、腾讯、美团、网易、快手6家在港股上市的头部科技公司为例,2021至2022年 , 他们的在册员工规模共计减少了6.9%,但他们的业务收入并没有降低 , 反而增长了3.8% 。很明显,这些企业的业绩增长已经不是依赖人员,而是来自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
最近一两年,这样的实际案例越来越多 。比如,爆红的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OpenAI公司,2022年的员工只有300多人,却在AI领域战胜了数万人的谷歌;再比如,被马斯克收购的推特(现X),再被科技狂人裁员70%的情况下 , 依旧可以丝滑运行……无论是数据,还是案例,都说明一个道理,靠员工堆量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领先的时代,已经慢慢结束了 。
从“人力”驱动变为“技术”驱动的时代,已呼之欲出 。给企业真正带来深层价值的,可能不再是能熬夜、能996的年轻人,而是技术更老到 , 经验更丰富,思维更全面的中年职场人 。这是新历史时期,企业赖以发展,并维持竞争力的新底层逻辑 。
02这个时代,奖励“确定性”1、不确定性,带来风险与机会
K哥一个亲戚 , 90年代来上海在建筑工地干零活,后来机缘巧合干起了房地产中介,仅仅几年的时间,自己就在上海买了房子,后来又通过不断买卖置换,等K哥去上海做“沪漂”的时候 , 这位亲戚手里已经有6套房子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