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分钟44次反转,“反转”是电影票房密码吗?

106分钟44次反转,“反转”是电影票房密码吗?

文章图片

106分钟44次反转,“反转”是电影票房密码吗?

文章图片

106分钟44次反转,“反转”是电影票房密码吗?

文章图片

106分钟44次反转,“反转”是电影票房密码吗?

1905电影网专稿2023年渐渐进入尾声 , 贺岁档大幕悄然拉开 。 喜剧、犯罪、爱情、悬疑等多种题材百花齐放 , 各大影片为吸引观众使尽浑身解数 。
《瞒天过海》早在官宣阶段打出“反转贺岁”的概念 。 临近上映 , 更将吸睛点具体化为“106分钟 , 44次反转” , 让观众产生无限联想与期待对一部电影来说 , 反转意味着高潮情节不断 , 精彩程度让人目不转睛 。 据1905电影网不完全统计 , 2023年约15部电影带有反转元素 , 当中不乏票房出彩的佳作 。
破45亿的《满江红》高居2023年票房榜首位 , 破35亿的《消失的她》和破13亿的《坚如磐石》成功进入年度票房前十 。 5.68亿的《拯救嫌疑人》和正在热映的《涉过愤怒的海》(票房暂报4.76亿)在各自档期内表现不俗 。
多部带反转元素的电影市场表现亮眼 , 不仅证明了反转是票房密码之一 , 更折射出在电影工业化不断进步的时代 , 国产商业电影创作愈发成熟 , 观众审美需求随之得到更深层次的满足 。
反转元素融入电影由来已久 。
《无间道》早于千禧年初一举封神;2015年 , 《风声》凭借反转到最后而强势出圈;2018年 , 《唐人街探案》开启了反转元素融入悬疑喜剧的尝试;
近些年 , 随着《扬名立万》《满江红》《消失的她》等作品相继脱颖而出 , 反转元素被频繁应用在不同题材类型的作品之中 , 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勾勒人物底色的关键 。 类型融合碰撞出火花也不断推高电影票房天花板 。
从电影创作维度来看 , 反转元素之所以成为票房加分项 , 是因为其帮助电影打破了单一直接的叙事模式和节奏 , 丰富了电影视听语言的呈现 , 拓宽了故事情节脉络的间距 , 同时赋予观众更加强烈的参与感 。
它令电影“不止”是一部电影 , 而成为观众能够参与其中的“游戏” 。 观众跟着人物行为思考 , 又跟着反转颠覆惯性思考 , 沉浸式观影、沉浸式猜谜、穿插反转大大提高了观众代入感 , 从而让令其观影时能够长时间保持聚精会神 。
电影留住观众的核心在于吸引其注意力 , 成功的反转恰好能实现极佳的效果 。 感官刺激带来的高涨情绪让人拍手叫绝 , 复杂的细节大有可能勾起观众“二刷”甚至“多刷”的欲望 , 从而令“反转”电影打破传播壁垒 , 一次又一次创造票房高光 。
很多电影试图在映前打出与反转相关概念 , 《瞒天过海》宣称“106分钟 , 44次反转”、《拯救嫌疑人》宣传“极限反转 , 不怕剧透”、《热搜》宣称“触目惊心 , 反转解气”、《满江红》表示“悬疑管够 , 笑到最后”......
这些电影宣传语“直接明示”影片节奏紧凑 , 情节高潮迭起 , 力求在映前的“想看人数”和开局排片上抢占先机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吸睛的营销标语只会给大众留下影片的初始印象 , 而难以直接转化实际票房 。 截至发稿 , 热映中的《热搜》票房未到6000万 , 市场表现一般 。
与此同时 , 虽然有些电影映前没有“明示”自己的反转元素 , 但上映后 , 成功的反转情节同样有可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 成为撬动票房的密码 。
毕竟作为创作者和观众交流的媒介 , 电影不但兼具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 上映后能够冲破圈层的电影还拥有一定的“社交价值” 。
【106分钟44次反转,“反转”是电影票房密码吗?】无论是图文解读还是短视频解说 , 当影片反转不断的细节铺天盖地地在社交平台上呈现 , 讨论度带动关注度 , 关注度带动口碑发酵 , 在口碑为王的当下 , 积极的舆论会渐渐转化为票房成绩 。
从今年的电影市场来看 , 《坚如磐石》国庆档票房轻松逆袭《前任4:再见前任》 , 《满江红》春节档最终力压《流浪地球2》 , 《消失的她》仅次于《孤注一掷》夺得暑期档 , 延续的正是这个传播路径 。
值得注意的是 , 加入反转元素抬高商业电影的娱乐属性之余 , 不少创作者还颇具心思地透过这种创作手法深挖社会议题 。
像《消失的她》聚焦“girls help girls”的内核;《最后的真相》和《拯救嫌疑人》探讨父母对孩子极致的爱;《涉过愤怒的海》呈现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抹不掉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