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字的由来

笔字的由来
聿”是“笔”的本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 后经演变成“笔” 。汉语常用字,其本义为手握由竹管和兽毛制成的软性书写工具书写,后引申指书写、书画作品、汉字的笔画、文件数量等 。
笔,会意兼形声字 。“聿”是“笔”(繁体)的本字,聿的甲骨文=(半个“竹”字,一小截竹管)+(又,抓持)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笔,从竹从聿,聿亦声,表示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 。持“竹”的会意字,表示笔字本义与聿有关且表音,笔与聿并物韵 。笔字始见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 , 《说文》从其结构作“从聿从竹” 。隶变时,竹或作艸 , 这是由于古人把竹也看作艸(《说文》训竹为“冬生艸”) , 故竹、艸每相通用;但皆非主流 。小篆的形体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笔的末端多加一横笔,同时增加了“竹”头部件,以表示笔的材质 。

笔字的由来

文章插图
笔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笔字的由来】甲骨文笔字是“肀”,上部的类似“彐”的部分,是手,中间一竖,就是笔,上面一横是食指,下面一横是中指,中间一横是大拇指,中间右边长出来的部分是手臂,整体就像三根手指捏着笔的样子,古籀文笔字是“聿”,楷书加了竹字头 , 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筆”,新中国成立后 , 简化成“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