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长进校园讲稿

寒假临近,学生们又会有大量触“网”的时间,可网络环境复杂,如何避开“网络陷阱”?海淀检察院检察长刘惠携手该院7位法治副校长,走进校园,从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的危害着手 , 结合真实案例 , 向同学们讲解了由网络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倡导同学们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

检察长进校园讲稿

文章插图
刘惠介绍,随着学生触网比例越来越高,触网年龄越来越小,而触网时间越来越长,网络安全隐患也逐渐加剧 。网页弹窗、诈骗信息、网络借贷、色情视频等等无不充斥在网络的海洋中,成为未成年人遨游网络时随处可见的“绊脚石” 。
“不良信息要特别警惕 。”检察官介绍了一起该院承办的案件:16岁的小林是网络小说的忠实粉丝,“炫酷”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打斗画面、五花八门的斗殴器械 , 甚至少儿不宜的色情片段,都让他十分着迷 。去年的一天,小林正在浏览的网络小说页面右下角弹出来一个对话框,“枪支弹药、迷药”的字眼随即映入眼帘 。按捺不住好奇心,小林点了进去,按照弹窗指示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好友,并通过微信购买了甩棍、指虎等管制物品,甚至购买了“迷药” 。几天后,小林将迷药倒进了隔壁班女同学的饮料中并试图对其实施性侵 。
“我知道那都是违禁品,但我还是很好奇,好奇药是不是真的……”被抓获后,小林承认是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
同样是花季少年的小杜,也没能经得住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而走上吸毒、贩毒的犯罪道路 。小杜特别喜欢听音乐,但互联网上的音乐作品参差不齐,偶有大麻、毒品等违禁品出现在一些音乐作品和镜头中,部分涉毒的隐晦行话也在众多音视频网站频频出现 。小杜通过朋友介绍,从最开始尝试大麻到变本加厉沾染冰毒,最终走上以“贩”养吸的犯罪道路 。
除了黄赌毒,网上还出现越来越多的金钱陷阱 , 吸引着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们 。去年,高三学生小李开始做起了打网约车“刷黑单”的“生意”,她通过黑客软件生成的一次性虚拟手机号打网约车 , 行程结束后恶意不结账而由网约车公司垫付车费 。短短一年间,小李帮自己和微信招揽的“乘客”们刷了一千多单行程,造成网约车公司经济损失数万元 。
最终小李因涉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抓获并移送审查起诉 。“因为平时不当的高额消费,我想多赚一些钱,开始我以为这种虚拟号非常隐蔽,不会被发现……”小李后悔不已地说道 。
此外,青少年近年来还日益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网络诈骗的形式五花八门,防不胜防 。对此,检察官们告诫广大青少年无论何时都要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汇款:一不轻信,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信息、网络谣言、陌生网友的话,屏蔽广告弹窗、骚扰信息、陌生好友;二不透露,不要随便在网络社交平台暴露自己和家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关闭定位、信息打码、设置可见范围;三不汇款 , 任何与钱有关的信息一定要小心,不借贷、不赌博、拒绝高消费 。
【检察长进校园讲稿】“网络是把双刃剑 , 文明上网、善用网络 , 一定要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以实际行动捍卫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检察官呼吁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