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不反美,柴静新纪录片播放量惨淡,其实失败早已注定

反恐不反美,柴静新纪录片播放量惨淡,其实失败早已注定

文章图片

反恐不反美,柴静新纪录片播放量惨淡,其实失败早已注定

前几天 , 我们做了期视频节目叫《想让中国人吃药治欧洲人的病 , 柴静新纪录片又来整活了》 , 各位网友们的点赞数和评论量都很高 。 由于当时柴静的《陌生人》只是放了个预告片 , 因此也有人愤愤不平 , 认为我不应该提前给柴静“扣帽子” 。
现在距离《陌生人》第一集正式上线已经过去将近一周了 , 它在“油管”上的播放量可能超出了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共同的想象:18万 。

某些人一呼百应的时代早已经结束了
有的网友可能对这个数据没有什么概念 , 要知道 , 8年前 , 柴静的《穹顶之下》上线后仅48小时就收获两亿多的播放量 。
不知怎地 , 我此时想起了刀郎新歌《罗刹海市》中的那句歌词:“未曾开言先转腚” 。 正是大家看透了柴静的“开言”和“转腚”前后关系 , 她的新纪录片才有了如此惨淡的播放量 。
当然 , 我不反对有些人现在还在坚持“中国需要柴静 , 需要不同的声音” , 就如同我本人也支持柴静在《陌生人》之后 , 可以继续砸钱砸精力去继续拍纪录片一样 。
赚钱嘛 , 不寒碜 。
不过 , 咱们还是善意的提醒一下柴静 , 赚老外的钱就算了 , 只是下次别再想着忽悠中国人了 。 柴静应该明白一个事情 , 在她淡出的八年时间 , 中国的网民之所以没有忘记她 , 一是有人把她当成个笑话 , 二是有人把她当成个表达对当下中国不满的一个“符号”而已 。
就像俄乌战争一样 , 支持俄罗斯的不一定爱国 , 但支持乌克兰的一定反华 。
所以 , 支持柴静的人 , 和支持乌克兰的人 , 数量上一定有着高度的重合 。
八年之后回归中文媒体圈的柴静 , 心中定然有着“衣锦还乡”的兴奋 , 而对柴静寄予厚望的那些人那些势力 , 也定然希望柴静能够再次重回一呼百应的颠覆状态 。
但现实却如此的打脸 。
八年前的《穹顶之上》 , 好赖是先赢后输 , 如果不是丁仲礼院士在接受柴静采访时的那句“中国人是不是人?” , 柴静可能就始终处于高光时刻了 。 但这一次的《陌生人》 , 是典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 还未转腚就被看穿 。
你柴静反恐不反美 , 忽悠谁呢?
我又要拿俄乌战争来举例了:反战不反美 , 心中必有鬼 。

世界知名恐怖组织的背后哪个没有美国的影子?
今天 , 我们都知道 , 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输出源头 , 正是柴静的孩子拥有国籍的那个国家 , 柴静不去触碰恐怖主义的最大根源 , 拼命的去“走心” , 这不是她的格局不够高 , 而是有人给她划定了话题的禁区 。
要说恐怖组织或者恐怖分子 , 伊斯兰国和本·拉登堪称是“典范” , 而他们恰恰都是美国扶持起来的 。 而其他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 , 基本上都能找到和美国的历史或现实渊源 。 就比如前几天袭击中国工程师车队的巴基斯坦“俾路支解放军” , 就是在奄奄一息时得到美国的支持 。 很少有人知道 , 美国国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俾路支省调查和监督小组” , 以保护人权为名阻止巴基斯坦军方扫清俾路支的武装组织 。
所以 , 只要柴静的《陌生人》始终反恐不反美 , 那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硬伤 , 那么这个纪录片最终必然会失败 。 我们在前几天的视频节目里说了 , 如果柴静的纪录片最后真是深度剖析了恐怖主义的“来龙去脉” , 真的能让恐怖主义“失去所有的控制力” , 那不妨等片子全部播出之后 , 再进行评估、评判 , 如果真的好 , 正式引进到国内来播放都不是个事儿 。
但是 , 柴静的套路太老了 , 把恐怖主义的根源归结为盲目和仇恨 , 就像把民主和自由归结为“普世价值”的功劳一样 。 虽然柴静可以利用她自身的特色去融入各种丰富细腻的情感细节 , 但最终的表现仍然会相当的浅薄 。 就如同当年柴静对丁仲礼院士的那个让她人设崩塌的采访一样 , 看似她在考虑全人类的利益 , 但经不住丁院士简单的一句反击 。

想拿反恐来攻击中国柴静打错了算盘
当然 , 对于柴静的被批评 , 有很多人是不甘心的 。 比如有人跑去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发文称 , 批判柴静不可怕 , 可怕的是批判柴静成为政治正确 。
那么问题来了 , 批评柴静这样一个老公知 , 为什么不能成为政治正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