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拉回13年前,那英对刀郎的点评,真的说错了吗?( 二 )


如今的局面很是尴尬 , 刀郎隐身 , 那英等人被骂 , 而这种局面又是谁想看到的呢?
从被骂那几位的评论区也能看出 , 这场闹剧完全是网友们的一场狂欢 。

网友们看似为刀郎出气了 , 实则是把自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

看不惯那英等人对刀郎的评价 , 进而去网暴他人 , 自己不也变成了施暴者?
更可怕的是断章取义的跟风黑 , 表面是替弱者出头 , 对正义的渴望 , 以及对权威的质疑 。
可是实际上 , 成了霸凌者的共犯 。
那英真的有说过“听刀郎的歌都是农民”这句话吗?
翻看了当年的现场视频 , 那英压根就没有说过这句话 , 再翻看当年媒体对这件事情的报道 , 仅仅是媒体人自己的解读 , 然后将矛头指向了那英 , 实际上报道中压根没有那英说这句话的视频或图片 。

可以说 , 那英是被当年媒体误伤的 , 这件事也一直拉低着她的口碑与路人缘 , 其官方歌迷也早在2017年就澄清了这件事 。

包括刀郎本人也表示 , 没有从那英本人口中听到这句话 , 就是媒体人的空穴来风 。

可悲的是 , 刀郎自己很清醒 , 吃瓜者却不淡定了 , 至今还拿着被刀郎否认的事情 , 来帮他打抱不平 , 再次误伤那英 , 让这段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不体面 。
刀郎的事情能引起共情 , 再正常不过 , 但共情的前提是要有独立的判断力 , 以免成为施暴者 。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13年前 , 再看那英对刀郎的评价 , 她真的说错了吗?
其实 , 也未必 。

看了当年那英对刀郎的点评 , 犀利 , 但也未必全错 。
刀郎的歌虽火 , 但确实算不上高雅 , 尤其是那一首《情人》 。
歌词比较露骨 , 整体表达比较直接 , 这也是那英所说的审美不足 。

其次 , 那英说作品的销量不代表作品的好坏 , 在外行人看来这是那英对刀郎的嫉妒 , 但是以内行人的眼光看 , 那英说的并没错 。
李荣浩也曾说过 , 自己火的那几首歌都是自己不喜欢的 , 而且很俗 , 俗不可耐 。
反而 , 没有火起来的歌才是他的爱 , 也是一位音乐人的能力体现 。

不光他这样认为 , 丁太升也曾如此点评 。
在《乌梅子酱》爆火网络时 , 丁太升就曾吐槽过这首歌 。

同样的 , 郑钧也曾点评过网络热门歌曲 。
没听前被身边人各种安利 , 听了之后完全按捺不住内心的吐槽之意 。

可见 , 普通听众与专业音乐人的审美是不同的 。
大众喜欢的歌曲 , 与音乐人喜欢的歌曲也是不同的 。
站在大众眼中 , 刀郎与李荣浩的歌曲好听、好唱、通俗易懂 , 但是 , 站在专业音乐人角度 , 这些火起来的歌曲 , 并代表不了专业水平 。
火 , 不意味着水平高 。
这不光是音乐圈的共识 , 也是电影圈的共识 。
吴京就曾说过 , 票房高不代表水平高 。

这也确实如此 , 吴京的导演水平能超过张艺谋吗?
显然 , 水平并不在同一高度 , 但耐不住他票房高 , 观众愿意买账 。
这就像流量小鲜肉 , 有千万粉丝追随 , 有各大品牌邀约 , 还有众多一线资源 , 但这些能代表他演技好 , 专业素养高吗?
显然 , 并不能 。
销量确实不等于实力 , 那英说的并没有错 。
错就错在 , 表达不清 。
明明是一场专业点评 , 却被那英变成了抨击会 , 态度强硬 , 不懂婉转 , 更不懂如何一针见血且有说服力的点出问题所在 。
她是个优秀的歌者 , 但不是个优秀的点评家 , 这才造成了后面的误会 。

也正是因为她这样心直口快的表达方式 , 这么多年来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与争议 。

其次 , 没有做到相应的尊重 。
刀郎有自己的风格 , 有自己的受众群体 , 他能从草根逆袭成功 , 能在众多音乐人中脱颖而出 , 能做到被听众喜欢并记住 , 这就是他的本事 。
甭管 , 作品高不高雅 , 词写得优不优美 , 曲编得够不够深度 , 当刀郎这个名字被千千万万个听众记住时 , 就证明他的能力与魅力 。
作为专业的音乐人 , 尤其是身带责任的音乐人 , 更应该学会尊重与理解 , 在不让任何一个优秀音乐人埋没的同时 , 也应该让一位认真搞创作的歌手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
赶尽杀绝 , 一盘否定 , 词不达意 , 既显得自己不够专业 , 又显得小肚鸡肠 。

说得没错与说得好听是两码事 , 这一点 , 那英还得多多学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