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四 )


2015年 , 《碟中谍5》的北美定档时间为7月31日 , 国内上映的时间则为9月8日 。2018年 , 《碟中谍6》的北美定档时间是7月21日 , 国内上映的时间则是8月31日 。
不过即便如此 ,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仍一度所向披靡 。据国家电影局数据 , 2012-2017年 , 中国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至559亿元 , 进口电影票房也从88亿元扩充至258亿元 , 翻了将近三倍 。
2013年 , 《钢铁侠3》成为首部在中国举行全球首映礼的好莱坞影片 , 再次刷新了漫威影业的中国票房纪录 。2017年的票房前十中 , 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半壁江山 , 包括《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等IP大作 。
2019年 , 在《复仇者联盟4》的宣传期中 , 迪士尼举办了漫威影业堪称在华最盛大的首映礼 。包括“美队”克里斯·埃文斯在内的四位主演与导演罗素兄弟在上海亮相 , 引起了全民追“复联”的火热景象 。

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文章插图
▲2019年主演们在上海参加首映礼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 , 这部《复仇者联盟4》一举收获的42亿票房 , 也被看作是好莱坞电影最后的落日余晖 。
就在这一年 , 中国电影总票房增至642亿元 , 进口片票房则仍停留在230亿元左右 。在当年的国内票房前十中 , 好莱坞电影已只剩下《复仇者联盟4》与《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两部 。
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文章插图
▲2019年票房总榜  来源:猫眼电影
《复仇者联盟4》成为最后的绝响 , 除了中国电影的飞速崛起 , 也与好莱坞的“傲慢”不无关联 。在《复仇者联盟4》之后 , 好莱坞接连上映了几部被批评为“辱华”的电影 , 包括《尚气》《奇异博士2》《黑寡妇》等 , 而这些电影均未通过国内的上映审批 。
“受到民族文化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 , 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消失了一段时间” , 上述制片人表示 。“而观众的观影是一个连续性的习惯 , 一旦出现断代 , 便很难再将用户的习惯培养起来 。”
此外 , 好莱坞自身也在近年来 , 逐渐陷入“大IP+数字技术+宏大叙事”的重复套路 , 曾经百花齐放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开始走向末路 。
“好莱坞实际不仅仅意味着大制作的类型片 , 还包括曾是情节剧为主体的中等预算、中等制作规模的影片 。正是后者成就了与美国乃至全球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互动、对话 , 甚至水乳交融的电影 。然而 , 这类电影在走向衰退和消失” ,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表示 。“在这种情形下 , 电影丧失了捕捉、对话现实的能力 , 本身就是电影危机的表征 。”
某种程度上 , 让好莱坞滤镜破碎的 , 正是陷入了路径依赖的自己 。
“如今 , 行业内希望让大片带动更多票房上座 , 已不再对好莱坞电影施加限制 。但从今年好莱坞电影表现低迷来看 , 未来也不太会有保护月这个说法了” , 业内人士对「市界」表示 。
对于内容创作方来说 , 工业化生产始终是一把横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诚然 , 环环相扣的工业化流程能够带来稳定长久、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 , 但也令其陷于无法跳出舒适圈的桎梏中 。
此次 , 《碟中谍7》在系列中被首次同步引进 。在今年的暑期档 , 所有的好莱坞分账片也都获得了同步上映的机会 。但从实际的票房来看 , 未来好莱坞电影的“扑街”或许还会持续下去 。
特别是近期 , 好莱坞开始了63年来的首次全行业大罢工 。这让《怪奇物语》《最后生还者》等热门剧集制作推迟 , 也让《碟中谍8》《死侍3》《毒液3》等好莱坞大片暂停拍摄 。汤姆·克鲁斯因此停止了《碟中谍7》的巡回宣传;诺兰新片《奥本海默》首映后的座谈会上演员离席举牌抗议 , 现场只尴尬地出现了诺兰和制片人 。
这次大罢工缘起于流媒体的兴起 , 导致行业收益分配模式的不均;叠加人工智能的崛起给演员、编剧带来了生存威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