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冉涛:华为逆势突围,离不开这8次人才战略升级( 二 )


华为开始启动“偏才”招聘源于一个刺激 , 2008年微软在中国招了一名14岁的初中毕业生 , 也是一名黑客 , 并给出了100万的年薪 。 我们就在想 , 到底是看学历还是看能力?喊了那么多年的看能力 , 可真正的考核方法还是在看学历 。 其实身怀绝技 , 术业有专攻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同样是人才 。 所以 , 在人才高精尖的突破上 , 要穿透过去思维的障碍 , 而不只是盯着学历 。
华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调整 , 就是要找对的人 。 研发投入是一把双刃剑 , 华为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25% , 而不少企业的占比是3%和5% , 这个不能盲目去学 , 因为行业不一样 , 所处的管理水平也不一样 , 所以不是没有道理 。 而盲目投到20% , 这个企业可能就倒闭了 。
要想真正把研发做好 , 提升研发的成功率 , 背后要找一批真正可以搞研发的人 。 我们注意到 , 当鼓励苦大仇深的人做事的时候 , 你会发现他可能压根不是做研发的料 , 而唱着小曲、吃着火锅的人反倒有可能做出研发突破 。 所以 , 只有不断地找“偏才” , 找极致的人才 , 才能真正解决研发的问题 。 研发的问题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 , 能不能找到一些“偏才”就非常重要 。
05
第五次升级:
全球能力中心建设
在全球化背景下 , 如何实现全球人才为我所用?过去错误的想法是怎么样把全球各种人都招到深圳总部来 , 其实要真正实现“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必须换一个思路 。 2010年 , 华为启动全球能力中心建设 , 在全球各个人才聚集地布局能力中心 , 将组织建在人才的家门口 。 我作为项目的执行秘书 , 起草了相关的政策文件 。
具体来讲 , 华为已经披露出了很多 , 比如 , 把很多全球性的小总部搬到国外去 , 第一个举措是 , 建成全球投标中心 。 在此之前投国际标 , 是技术人员运用蹩脚的英语 , 加上懂英语的人解释蹩脚的技术 , 两者拼起来做标书 , 这就经常出现很多问题 。 鉴于此 , 我们做了重大战略布局 , 决定把华为全球投标中心搬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去 。 因为那里的华人英文水平是一流的 , 而且还很便宜 。
第二个举措是 , 组建了全球商务谈判中心 。 此前华为在中国培养了很多不擅长谈判的人 , 根本不善于看国际商务谈判的条款 , 结果都吃了亏 。 于是华为把全球谈判中心放在了印度 , 因为印度人在文本上的能力绝对是世界一流 。
另外 , 还将华为的资金中心放在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 将微波研发能力中心设在米兰 。 每一个人才背后 , 真正凝结了组织全球化的布局 。
后来 , 华为手机业务异军突起 , 在短短7年内成为全球第二的手机品牌 。 很多人会想 , 华为被美国打压了 , 为什么小米不能填补这个空白呢?核心就是华为全球化能力建设的原因 。 当时 , 华为的软件创新中心设在美国 , 色彩研究中心在日本 , 图像及艺术中心在巴黎 , 可以说华为手机是整合了全球智力资源的一种产物 , 而绝对不仅是在东莞工厂里制造出来的 。 只有全球化的高度协同才能构建出华为真正全球化研发的能力 。
06
第六次升级:
少年天才计划
2016年 , 华为开始走入无人区 。 痛苦的是 , 前面没有引路人 , 无法跟随 , 但好处是可以走出不一样的路 , 而这也取决于有没有一批牛人 。 于是循着2009年的“天才计划” , 华为又往前走了一步 , 开始试点“少年天才计划” 。
爱因斯坦和牛顿创造力最丰富、做出重大发现时是20多岁 。 自古英雄出少年 。 “少年天才计划”也是“偏才计划”的延续 。 不能搞论资排辈 , 到了60岁了再分享经验 , 而是要让20岁的人尝试更多探索 。 这些举措体现出来的逻辑就是:按照能力、创造的价值来给予报酬 , 而不是按学历、工作经验、工作年限 , 这是一个突破 。
07
第七次升级:
基础科学家来华
2019年 , 华为被美国打压以后 , 合作的大门关闭了 。 华为撤销了自己的美国研究所 , 这是一部血泪历史 。 那么 , 未来该怎么办?只有把基础科学家从全球吸引过来 , 在中国继续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
08
第八次升级:
华为“军团”
华为过去以IPD(集成产品开发)著名 , 通过产品研发流程的推进 , 拉通了整个组织 , 可以迅速响应 , 是从客户需求升级到客户产品的过程 。 在运营商时代 , 这套办法是非常有用的 , 华为只盯着全球TOP50的供应商就够了 。 但进入终端消费电子以后 , 客户按人群进行区分 , 之前那套打法就行不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