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脉脉林凡“开喷”,BOSS直聘慌了?猎聘输了?( 二 )


按照常理 , 高端招聘领域需求大、掘金空间广阔 , 猎聘市值和营收跟BOSS直聘的差距应该不会这么大 , 为何反而占据下风呢?
解答出这个谜题 , 将对脉脉进军高端招聘之路产生价值启示 。
而答案 , 就藏在互联网招聘的本质里 。

透视“高端化迷局”
互联网招聘平台经常用各种营销策略包装自己 , 但本质上它还是非常传统的生意 。
最终的目的 , 就是完成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的撮合 。
这种撮合看起来简单 , 但其实是非常复杂 。 因为跟电商里的“人找货”或者“货找人”不同 , 招聘撮合的是“人找人”这一过程 , 而“人”往往是不确定性最高的因素 , 所以市场上经常出现“招人难”和“求职难”并存的“结构性错配”难题 。
开年以来 , 广东沿海等地许多制造企业和外贸企业都在扩大招工规模 , 有的企业甚至专门雇十几家招聘公司帮忙招人 。 然而 , 这种热潮的反面是内地不少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 , 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长期维持在1.0以上 , 也就是说需求大于供给 。
这种“结构性错配” , 一方面在于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跑滴滴 , 也不愿意去工厂 , 另一方面也源于信息差造成的供需不对等问题 。
在高端人才招聘领域 , 这种“错配”更为明显 。 因为在这块领域里 , 匹配更为复杂 , 隐性的需求更多 。
相对来看 , 高端人才在求职或者跳槽上更为“傲娇” 。 就像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一样 , 高端人才更愿意被主动发掘和联络 。
脉脉人才智库数据显示 , 年薪30万以上的中高端人才更倾向于被发掘 。 随着收入增加 , 他们主动求职的意愿逐渐降低 。 年薪100万以上的职场人中 , 超半数被动求职 。 在蓝领或者初级白领招聘市场恰恰是相反的 , 求职者相对更为主动 。
正是这份“傲娇” , 让高端人才的应聘决策周期更长 , 眼光更为苛刻 。 数据显示 , 年薪50万~100万的职场人中 , 超过1/4求职决策期超过2个月 , 而在年薪100万以上的职场人中 , 这一比例增加到了40% 。
更为被动的求职和更为漫长的决策期 , 其实让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的匹配更为复杂 , 非标和隐性条件更多 。 因此 , 高端招聘通常需要猎头进行人工匹配 , 不懂人性的算法往往会失灵 。
在此局面之下 , 猎聘打造出B(企业)-H(猎头)-C(求职者)的模式 , 用大量猎头去接触高端人才 , 相对能够提高高端招聘市场里的匹配效率 , 是位优质的“撮合者” 。
然而 , 它却不是位赚钱好手 。 在各个行业里占据高端细分赛道的选手 , 往往具有较高的净利润率 , 说白了就是赚钱能力 。 比如 , 茅台净利润率超过50% , 苹果的净利润率超过20% , 但是猎聘的净利润率仅为个位数 , 甚至低于BOSS直聘和前程无忧 。
较低的净利润率背后 , 一方面是因为高端人才较长的决策周期 , 增加了猎头的匹配和沟通成本 , 进而拉低了猎聘整体的净利润率 , 另一方面是因为猎聘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 主要还是依靠B端企业付费 , 同时依靠职位发布、简历下载、套餐出售等方式赚钱 , 这些方式盈利空间小 , 而且跟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老一代招聘平台的赚钱方式没有太大区别 。
所在的赛道具有前景 , 但是赚钱能力不足、故事不够新颖 , 这也是猎聘的估值远低于BOSS直聘的重要原因 。
那么 , 新加入赛道的脉脉能靠“社交+社区+智能算法”的模式 , 讲出一个新的好故事吗?

后浪能讲好新故事吗?
互联网招聘是一个双边市场 , 一头连接B端企业 , 另一头连接C端用户 。
要打破盈利天花板 , 关键要取得双边市场中的“网络效应” 。 也就是尽可能多地增加B端企业或者C端用户的数量 ,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 , 然后去挖掘更多的盈利点 。
这时候 , “讨好”B端还是C端就成为一个关键选择 。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老一代招聘平台都是更倾向于B端企业 , 在用户体验上不够出色 。 而作为后浪的BOSS直聘 , 更注重C端的用户体验 。 其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营销活动吸引C端用户 , 另一方面通过“移动+直聊”的模式 , 提升了用户黏性 。
当BOSS直聘获得较高的用户活跃度 , 就吸引了不少B端企业入驻 。 平台的“智能匹配” , 减少了整个招聘过程中的“错配” , 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 , 也让BOSS直聘挖掘出更多盈利空间 。 这种模式向资本讲出了新故事 , 因此BOSS直聘的市值在同行中遥遥领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