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四句话(概括有文化的四句话)

作家梁曾用四个字概括文化:根植于心的修养;良心无提醒;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
梁是对的,文化是一个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集体价值概念,而梁更多的是一个道德认同的概念 。道德和文化是有区别的,道德肯定是文化的修养 。但是,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是体现人的价值的,但道德是根植于思想的约束力,是社会行为的规范 。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而这种规范是根植于基因还是后天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
道德是天生的吗?这是道德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得到的是一种良心,也就是制约我们内心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 。
许多支持道德先天论的学者认为,由于道德与人类语言的相似性,他们会将支持语言先天论的论点运用到道德领域来证明道德的先天 。而且他们认为,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也可以作为人类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一个证据,就像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你所遵循的道德框架都是相似的,这就使得两个没有普遍联系的群体之间的道德认同成为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论据 。

然而,以斯里潘达和普林茨为代表的道德非先天论者指出,道德与语言的类比存在许多困难,他们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 。可以证明人的道德是天生的不是说每个人都会说语言,道德的先天本质不能通过证明道德的普遍性来推导,这是一种没有变化联系的论证,缺乏严密的逻辑 。
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很早就提出了这一点,《孟子·尽心上》:“能学而不学的人,才能有好的能力;不在乎就有良心 。”我们所说的美德和良知,是指人类善良的本性和本质 。

孟子良知中“善”的本义是“第一”,表现为道德超越而非经验 。经验知识在时间上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良知的先天和超越性可以被否定 。良心的道德超越性意味着它独立于经验世界,不受干扰和限制,同时它是内在的 。它独立于经验,行走于其中 。所以孟子认为道德是以良知为基础的,外人所拥有的道德是圣人所生的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根植于内心的良知 。
孟子也说:“乍一看,如今我们看到一个心甘情愿的孩子会进入一口井,我们都充满了慈悲心 。所以,和孩子交朋友的不是父母,所以不是应该被乡党朋友表扬的理由,也不讨厌他们的声音 。”所以孟子把人的恻隐之心、廉耻之心总结为天生的本能,然后把人性的善定义为天生的,所以他把道德的遵守看成是发自内心的本能 。

诚然,人对同类的慈悲、怜悯、仁爱等等都是遗传的,而不是后天经验植入的 。但是,道德体系所呈现的价值观,是后天社会所有人都认可的 。仅仅因为我们都同意或反对被定义为道德的内容,就意味着道德根植于内心 。这种认知违背了一个基本原则 。
从人性的二元论来看,一个人的基因中遗传的部分,承载了这个人的所有本能和欲望 。本能是不需要外界信息传递就能拥有的能力 。比如那些情感需求是一种本能 。在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这种生命的本能就已经隐藏在基因信息中,于是友情、爱情、亲情等情感需求,慈悲、仁爱、怜悯、怜悯等本能 。,使人类在形成社会中形成共生需求,也就是说,这些情感需求和爱的表达都来源于我们的本能,也就是我们基因释放出来的信息 。

但这部分情感只有在遇到某种情况后才能产生一种怜悯或善良来满足这种本能需求,这不是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一种规范,要建立在人类的这些情感需求之中 。我们不能把感知的规范和人的内在需求混为一谈 。
说我们有爱心有同情心是本能,而社会道德要求我们有同情心有爱心,这是道德要求 。心中有爱是我们内心的本能,心中有爱不是因为道德 。即使没有道德,我们心中还是有爱,只是心中的那部分爱不是道德标准 。所以,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就认为道德是根植于内心的东西,道德是社会 。
【文化是什么四句话(概括有文化的四句话)】
这和审美是一样的 。因为我有眉毛,所以我觉得人们有眉毛很好看 。不过这种用眉毛来判断好看的标准是后来形成的 。也就是说,道德就像审美,眉毛就像我们内心的感受,所以才有了眉毛 。所以我们认为没有眉毛的人会很丑,没有仁心的人很缺德 。
道德是一种规则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后天植入我们心中的 。价值观要求我们团结友爱,互助互爱 。那么我们就要遵循道德体系的要求 。对于人的良知来说,是我们内心道德情感的一种价值选择 。谈不拢就标榜爱,心里却有爱 。道德是先天的,就像眉毛长在我们脸上一样 。我们定义有眉毛就是美,所以说不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