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40岁985硕士找工作被嫌弃:我们难道招一个大妈养着吗?( 二 )


有一次 , 她去旁听了时任北京奥美公司总经理湛祥国的讲座 。
当天 , 湛祥国讲的是“如何做提案” , 而对当时的脱不花来说 , “提案”是什么她都搞不明白 , 在这次沙龙会上 , 她第一次听说了“PPT”这个词 。
尽管听不太懂 , 脱不花还是认认真真做好笔记 。
后来她负责公司的应标方案 , 她联系湛祥国获得指导 , 把奥美的PPT提案方法应用在公司的项目演示中 , 获得领导的赏识 。
二十几岁脱不花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 , 在商业领域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
30多岁时 , 脱不花将自己多年来学到的知识 , 通过写作在新媒体平台输出 , 成为《财经天下》和虎嗅网的专栏作者 。
因为写作 , 脱不花受邀到电台做一档商业观察节目 , 节目播出后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
就这样 , 脱不花凭着30岁前的沉淀 , 成就了30岁后的自己 。
作家蔡澜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那些没有中年危机的人 , 因为在年轻时 , 每一分钟都在警惕危机 。
年轻时 , 保持刀尖起舞的危机感 , 方可在中年时如履平地 。

03
导演李安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我是36岁才开张 , 属于很晚熟的人 。 ”
回望自己大半生的奋斗历程 , 他告诫年轻人:
“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 ,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抓住手里的一切 , 竭尽全力往前冲 。
30岁前 , 你如何花时间 , 30岁后 , 人生的花就如何开 。
这就是我为什么劝朋友们 , 人这一生虽然漫长 , 但是你要在30岁之前“稳住自己”:
1. 稳住你的专业能力
知乎上有位博主 , 是某大厂的初级程序员 。
几年时间过去了 , 他工作上不上不下 , 生活也没有丝毫起色 。
踌躇之际 , 一位公司前辈点醒了他:“用5年的时间去学习数据库 , 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 ”
他如梦方醒 , 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 。
他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工作 , 还要花好几个小时研究数据 , 熬到凌晨是常态 。
他会连夜开车 , 赶去另一个城市听专家讲座 , 也会写邮件给这个领域的很多大咖 , 虚心讨教 。
结果 , 他只花了三年时间 , 就完成了自己的“五年计划” , 如愿成为行业专家 , 工资也翻了几番 。
当你将专业打磨到极致 , 拥有一技之长 , 无论在哪个行业 , 你始终会拥有一席之地 。
2. 稳住你的职业人脉
一位知名的HR曾说过这样一个观点:
如果到了35岁 , 你还在通过投简历来找工作 , 那说明了两点:
一是 , 你并没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树立一杆旗帜 。
二是 , 你没有经营好自己的职场人脉 。
同样是失业或者同样是辞职 , 有的人打一个电话 , 就有了新的工作机会;而有的人却只能用简历广撒网 。
这个时代 , 你能链接多少人 , 就能获得多少帮助 。
你织下的人脉越广 , 路就越宽 。

3. 稳住你的事业领域
哈佛大学曾对毕业生做过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 , 调查发现:
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的人 , 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
换过方向但并不频繁的人 , 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 , 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
那些没有目标、频繁换行业的人 , 事业和生活都比较差 , 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
之前看《我是演说家》时 , 对一个叫游斯彬的选手印象深刻 。
游斯彬在英国华威大学攻读数学专业 。
毕业后 , 金融投资行业形势一片大好 , 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 。
于是游斯彬放弃在数学领域继续深造的机会 , 转行做了金融 。
工作第一年顺风顺水 , 股票一路飘红 , 形势一片大好 。
但没过多久 , 股灾突如其来 , 无数人赔得血本无归 。
与此同时 , 大数据、云计算却悄然兴起 , 成为最热门、最赚钱的行业 。
而这些热门行业 , 恰恰都是以游斯彬所学的数学为基础的 。
游斯彬不由感慨道:“时代越走越快 , 风越刮越大 , 可是风刮得再大 , 人应该站得越稳 , 唯有一以贯之 , 才能行而致远 。 ”
许多人在这山望着那山高 , 不断变换行业 , 结果一事无成 。
认准一个领域 , 多往前迈一步 , 多往上攀一寸 , 持续努力的人都会站在金字塔顶层 。

心理学家萨提亚把中年视为“第三次诞生”的机遇 。
第一次诞生是受精卵的出现;
第二次诞生我们作为婴儿的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