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害了多少人?李宗吾是个什么人?( 三 )


猜你喜欢:
1. 国学大师曾仕强介绍
2. 国学大师傅佩荣个人介绍
3.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
4. 国学大师朱自清个人资料
5. 国学大师翟鸿燊介绍
Q6:李宗吾简介
李宗吾(1879-1943),在他的自述中,李宗吾说他自己"生在偏僻地方,幼年受的教育极不完全,为学不得门径" 。或许是因了这种环境的缘故,李宗吾与同一时期的学者少有来往,有记载的只有他和大学者吴稚晖有过几次达成共识的来往之外,还和当时在重庆的一些学者有过来往,不过颇有隔阂之处 。这也使得他的思想在知识界难以流播,影响甚微 。同时也是我说他生死皆寂寞的一个重要原因 。
民国五年(1916),李宗吾出任四川省视学,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教育调研员 。民国十年(1921)又重任此职 。在他第二次任职期间,游历各省考察教育 。考察之后,深感当时的学制限制了人们读书的自由,"把人拘束紧了","冥冥中不知损失若干人才",于是主张"把现行学制打破,设一个考试制",使"各人之能力,可尽量发展,国家文化,可日益进步" 。
在他所写的《考试制之商榷》一书中,李宗吾系统地阐发了他的教育主张 。李宗吾认为,旧学制的弊端,集中论之可称之为"铁床主义"的教育,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极端戕贼个性,钟点一到,先生即来授课,也不管学生对其所讲的内容是否感兴趣;铃声一响,即收书走人,也不管学生对其所授的内容是否业已了解 。程度差的学生,听完之后茫然不解,下次便无法接上先生的思路;优秀的学生,事先已于所授课也有所理解,则听之索然无味 。如此牺牲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去换取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实与"监狱"无异 。
李宗吾还谈及古代的科举,他认为科举弊病虽多,但"那个时代却有一个极好的精神",只要立志读书,就有书可读 。而且在科举时代,穷人可以一面谋生活,一面自己用功,国家行使考试时,对此等人,与书院肄业的人同样待遇,并没有歧视之心 。而当时的学制则把那些虽有天赋却家境贫寒的子弟拒之门外了 。
李宗吾的补救办法,也即《考试制之商榷》,实际上就是发端于科举,而立足于当时 。他的教育主张,概括地说就是"求学自由",即让天才优越的学生不受学年的限制,使其创造的天分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把学校开放,使校外的学生也能参加考试 。这样一来,私塾便可以与公立学校并行发展,教育也就不容易为少数人垄断 。李宗吾认为国家不仅不应该现在私立学校的发展,而且应该为其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私立学校的存在是对公立学校的一种有力的促进 。这种思想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以后的共和国的岁月中更是成了绝响 。
李宗吾主张实行考试制,其着眼点是想借着这种制度,以求教育的平等与普及,造就真实的人才,所以并不单单地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要对学生平时的德行进行必要的考察 。
在其任四川省视学期间,李宗吾除了积极倡导和力行考试制之外,还积极倡导平民教育,他曾经写过一篇《推广平民教育之计划》的文章,对在《考试制之商榷》中没有涉及的问题作了阐述 。他认为平民教育应该扩大办理,教育一般民众,不仅仅是叫不识字的人 。他根据民间读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主张征集一些"或白话的","或浅近文言的","总以富有趣味为主"的著作,其间加入一些外国压迫我国的情形以及弱小民族被侵略的事实,交给在各街宣讲格言的和在茶馆众说评书的人拿去传播 。因为"这等人的语言态度,与街市上的人是一致的,他们说的话,众人都肯听;若是上流社会的人去讲,反觉得异言异服了,所说的话,必不能深入人心" 。
李宗吾提出和发表这些教育思想的时候,正值蔡元培出掌北大,胡适回国之初,"全盘西化"的思潮弥漫全国思想界、教育界的时候,李的思想不能得到重视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连在李出任省视学的四川,这些思想的实施也只是昙花一现,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川各县也一律奉令停止小学会考,也未另办私塾学生的考试,李宗吾在四川教育界遗留的痕迹,就算是"完全肃清了" 。那个时候,李宗吾已经在军阀刘文辉的刘湘部任职达九年之久了 。那时的李宗吾,已经不愿意交朋友,经常是独自一个人,坐坐茶馆,游游公园,偶尔碰到熟人,便"好似不经意的掩藏起来",过起游魂一般的生活了 。
及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李宗吾去世,李宗吾的这个名字更多的是和厚黑学联系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