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下一句 生儿当如孙仲谋

孩子要生得像孙仲谋(孩子要生得像孙仲谋下一句)创作于辛品2021-05-26 18:31:13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 。事实上,《三国志》中并没有他“草船借箭”的记载,其他关于诸葛亮的史料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东西 。看起来这是小说作者的虚构,但虚构也会有一些史实的线索 。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读《三国志·吴传》(含裴松之注),注意到这样一段话:孙权在汝胥口一带与曹操对峙时,孙权乘大船观察曹军情况,曹操命弓弩乱射,箭朝船的一侧射去,偏了,船就要翻了 。于是孙权掉转船头,在对岸搭箭,让双方都吃了苦头 。(裴松之引魏略)
我推断,所谓“草船借箭”的情节,很可能就是来源于这段记载,只不过是把孙权换成了诸葛亮,把如虚口发生的事情换成了赤壁,把时间从孙权后期与曹操在淮南地区的交锋,提前到了赤壁抗曹时期 。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类似的说法“孙”、“诸葛”,以花代树 。这就是作者“褒刘贬曹孙”的体现:褒与贬可以突出人物,唯独轻视使人物苍白 。这个史料说明孙权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应变能力 。
建安十六年,孙权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迁都,向西至秣陵(今南京),然后在安徽无为县汝圩口以水为码头,抵御曹军入侵,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汝圩,兵马自称四十万 。孙权率七万人抵抗,曹军受挫 。孙权多次挑战,曹操都采取了坚持不下去的对策 。

据裴松之注《李悟》记载,为了摸清敌情,孙权亲自乘船进入曹军阵地 。曹军兵以为是吴军中的普通挑战者,准备进攻 。曹操判断,“肯定是孙权亲自来探我军虚实 。”
他下令不可进攻,要严加戒备,不可随意射箭 。我认为曹操实际上是想观察孙权在附近的行动和情况 。两个对手都在努力摸清对方的真实情况 。
孙权在曹骏的位置上走了五六里路,当他走回来的时候,他演奏了鼓乐 。曹操看到孙权的船只坚固,武器精良,士兵穿着整齐,行动有条不紊,战斗力十足 。他不禁感叹说:“生儿子就生孙权(生儿子就要像孙仲谋);刘表的儿子就跟猪狗一样!”
僵持了一个多月后,孙权上书曹操说:“春水快来了,你还是趁早离开吧 。”在另一张纸上,他写道:“你不死,我就不得安宁 。”
他对曹操手下的将领说:“孙权说的是实话,不是骗我 。”于是他退出,又回来了 。曹操和孙权虽然在战场上是敌人,在政治角逐中是对手,但在精神上却有“惺惺相惜,惜英雄”的感觉 。

从那以后,“生孩子应该像孙仲谋一样”成了一句名言 。曹操的年龄比孙权大二十多岁 。他说这应该是对孙权的最高评价 。后来诗人辛弃疾根据这句话写了一首词,他在词中赞美道:“天下英雄是谁?曹与刘 。做一个像孙仲谋一样的孩子!”的确,孙权是与曹操、刘备争霸的英雄 。
曹氏家族,曹操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孙权足以与他匹敌,经常让他头疼 。比如赤壁之战,在短时间内粉碎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荆州借给刘备,吓得他掉了笔;在淮南地区与他对峙,对孙权毫无办法 。儿子曹丕继位的时候,曹丕比他差多了,根本不是孙权的对手 。未来,曹睿和曹芳都不在话下 。
当然,刘备也算是英雄,但比起孙权,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夷陵之败,被刘备自己归结为上天要灭他,实际上说明他在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上不如孙权 。
至于他的儿子刘禅,那就更不用说了 。没有诸葛亮,蜀国不可能长久,要么被吴吞并,要么被魏灭亡 。所以在孙权同时代的君主中,曹操是唯一一个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他对手的人 。
(作者黄仲景)
【生子当如孙仲谋下一句 生儿当如孙仲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