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故事|脉脉困在林凡造的概念里

职场故事|脉脉困在林凡造的概念里

文章图片

职场故事|脉脉困在林凡造的概念里

文章图片



两年前 , 职业社交先行者Linkedin“撤出中国” , 为它的中国学徒们留下一串问号:职场社交在中国是否是伪需求?在中国 , 社交招聘的前景如何?领英之后 , 职场社交玩家谁能完成新一轮突围?
与此同时 , 招聘与办公协同领域的一众玩家 , 对职场社交的兴趣只增不减 , 猎聘、BOSS直聘、智联招聘、拉勾网...甚至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 , 也希望能够抢占职场社交的流量入口 。
Linkedin的折戟 , 被谈论过很多次的“职场社交是否必要”的问题又被翻了出来 。 经历过洗牌之后 , 零态LT(ID:LingTai_LT)果断抛出观点:中国社交招聘玩家正面临着关键时刻 。 并把希望寄于国内职场社交平台脉脉 , 认为它未来或将成为中国版领英 。
有人曾戏称 , 脉脉把自己做成了中国公司的“第二内网” , 这也恰恰说明 , 中国企业在组织建设和内外沟通上的种种痛点 , 当然 , 背后正是中国式职场社交成长的空间所在 。
【职场故事|脉脉困在林凡造的概念里】但两年时间过去了 , 脉脉似乎依然停留原地 , 其CEO林凡更是乐此不疲的陷入“概念制造”中 , 从最初否认脉脉做的是“匿名社交” , 到2022年大肆宣扬的的“招聘点评” , 再到2023年的“脉脉高聘”...
2月8日 , 脉脉CEO林凡宣布脉脉成立全新业务品牌“脉脉高聘” 。 脉脉方面称:通过“社交+社区+智能算法”的全维招聘模式 , 提高中高端人才挖猎效率 , 助力企业连接适配人才 。 然而 , 这番被脉脉视为2023年的“开局大招” , 背后是脉脉道不尽的心酸与无奈 。
2022年疑似自我的炒作的“招聘点评”业务一时声浪颇高 , 但转眼却了无踪迹 。 在一场场“无效”新业务开拓与努力中 , 脉脉极限“下坠” 。 脉脉 , 这些年到底做错了什么?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滑坡”的?
此外 , “高聘”业务的盘子在整个招聘行业到底能占多大比重?网评“互联网八卦集散地”的脉脉职场社交 , 对拉动“高聘”有何贡献?脉脉的“高聘”业务能掀起多大浪花?还是如去年的“招聘点评”业务只是噱头 , 最终昙花一现?
诚然 , 脉脉十年 , 正不断受困于林凡造的概念里 。
01
幸存者频频难以自救
脉脉 , 可谓年年改革立新项 , 年年烂尾打水漂 。
脉脉早年因“互联网茶水间”走红 , 这是发家路径与手段 , 也是后续发展的诟病与槽点 , 甚至是致命死穴 。
都说新年新气象 , 可对于脉脉来说 , 新年不一定有新气象 , 但一定有新的“自救动作” 。 疫情这几年 , 昔日红极一时的互联网科技大厂都忙着花式裁员、缩编 , 过去一年 , 不少中小企业的年终目标是“活下去” , 招聘业务自然也在不动声色中极度“缩水” , 而新的一年招聘行业还没“缓过劲来” 。
先抛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职场社交是不是真需求?
否定的回答 , 历历在目 。 这就得从Linkedin说起 , Linkedin模式基于职场关系形成线上网状社交网络 , 通过广告、招聘等服务变现 。 在拥有超过4亿工作人口的中国建一个“模仿版Linkedin” , 听上去是一个宏大且美好的的商业故事 。

然而 , 故事终究是故事 , 如何真正从“幻想”到落地 , 真正推动中国式职场社交成为现实 , 这是巨大挑战 , 也是巨大未知 。 从2004年的天际网算起 , 中国版“Linkedin”无一幸存 , 即便是Linkedin中国自己孵化的“赤兔” , 也在2019年7月底正式下线 。
于是 , 不少媒体大呼:脉脉是中国职场社交的“幸存者” , 脉脉喜不自胜 。 但国内是否缺少“职场社交”的氛围尚无定论 , 但关于“脉脉功利性内容太多 , 限制了自身发展路径”的言论早就不绝于耳 。
再抛关键一问:脉脉的职场社交 , 是不是“真社交”?
何为线上社交?往高级说自有一套浑然天成的说辞 , 往通俗易懂说有那么几项不成文的关系:一是建立联系 , 日后好联系;二是你来我往 , 或谈笑风生或面红耳赤;三是渐入佳境 , 现实互动与线上社交交融 。
如此一看 , 脉脉幸存不是因为社交 , 还是在于“八卦内容” 。 脉脉被广为流传的是“匿名爆料” , 职场人士可以匿名吐槽公司、领导、交流薪资待遇等 。 内容越有槽点 , 网友越是“上头” 。 乍一听是不是像“今日某条的职场吐槽帖” , 实际上像任何“以吸睛内容为引流”的内容平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