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次之怎么读 社稷次之( 三 )


人在遇到孩子快要掉井里的情况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恻隐之心,这证明了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 。按照孟子的推论,恻隐之心、羞耻之心、逆来顺受、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
孟子接着说,悲、仁、耻、义、辞、礼、是非 。人有这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这样,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就与人的先天本性联系在一起了,就说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人心中固有的 。所以孟子得出结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来的,也是从里面来的 。”
除了仁、礼、智,人生来就有“良知”和“善能” 。孟子曰:“能学而不学者,能有良能,知而不忧者,能有良知 。”孩子爱自己的亲人,长大了,也尊重自己的兄弟 。亲,仁也;敬长,义也 。没有它,它能到达世界 。"
人生有仁、礼、智四种道德品质的萌芽,也有判断善恶的良知和弃恶扬善的善能 。不用学也能学,不用想也能知道 。所以,人性本善 。支撑人性善的证据,除了仁、礼、智、良知、善能四端,也是人的良知 。每个人都有良心,即使是做了所有坏事的恶人 。如果你在晚上或早上五点钟触摸你的心,你的良心就会被发现 。这不就说明善是人性固有的吗?
善与修身的理论基础
如果人性本善,恶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我们的耳目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诱惑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产生欲望,从而导致邪恶 。所以我们的心是善的,恶是外界刺激造成的 。
这样,我们的修炼就变成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发挥我们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和扩大四德,并使它们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发展 。一方面,孟子表达了他的意向、奉献、知性和对天的认识 。关于意图,孟子说:
“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用心 。善良有礼的绅士 。善良的人爱别人,礼貌的人尊重别人 。恋人,人们总是爱他们;尊重人,人总是尊重人的 。”
关于奉献,孟子说:“尽力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敬业,就是拓展自己好的一面(即四德终) 。知性是通过扩展自己内心的善来实现自己内心的本性(即四德) 。知神,当君子体悟到道德,如仁、礼、智等 。,本来就包含在他自己的内在本性中,从我们内心的本性中发展和扩大,而不是由外界强加的,他知道“命运” 。在孟子看来,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是由天命所决定的 。
我们修炼的另一个方面是打破外物对内心的诱惑,减少邪恶的发生,以顺应内心善良本性的发展 。一方面,孟子表达了自己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关于放心,孟子说:
“仁,心也;义,人情之道也 。放弃自己的路,放下自己的心,不知道要什么,多可惜啊!有鸡有狗,就知道要什么;安心不求人 。没有别的学习方法,就请他放心 。”
放心,就是心灵不会被外物引诱的欲望所覆盖,心灵的本性不会丧失 。关于情欲,孟子说:
“养心莫善好色 。他也是个欲望很少的人,虽然没感情就守寡了 。他也是一个有许多欲望的人,虽然他是一个寡妇 。”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德存在于人的心中 。直觉并实践它是人类的道 。通过君子意向和自信的培养,可以培养和扩大他内心的善,发展人与生俱来的道德 。君子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培养“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了天地之间的空间,从最大到最大,涵盖了一切 。有“浩然之气”的君子,就是仁者,仁者得天下,才能践行“仁政” 。
孟子曰:“仁者才能大事化小,所以是汤难,文王难 。”但聪明人认为可以把小事闹大,于是齐王以怒制事,勾践以武制事 。那些大的小的,那些快乐的;害怕天空的人害怕大事情 。快乐的人保护世界,恐惧天空的人保护自己的国家 。
04小结仁与善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承认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他的仁政思想具有进步性 。他不会想到彻底改变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 。他只是希望国王能时刻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实行保民惠民政策 。他反对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但主张国王应该用美德和道德教育和影响人民 。他十分注重民心的后盾,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命题 。君王的仁政目标是赢得人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性善论 。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是人内心所固有的 。人性虽好,但仍需后天培养 。修身的本质是不断拓展人心的善,全面发展仁、礼、智,培养“浩然之气”,最终成长为一个不屈不挠的“君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