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低效的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而且预设,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或者水火不相容,而是和谐共生 。
第一,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周密的计划,这是教学的前提 。准确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教学预设的关键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测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 。但是要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就必须做好周密的预设 。生成离不开科学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新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活力 。生活状态下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生成性的数学学习 。不应该按照预设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随着数学活动的开展,师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和方向不断涌现 。学生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 。这就是生成性课堂教学 。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了解和体验所学的东西,并伴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比如一个老师这样预设“圆周”的图式 。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动画演示:在蚂蚁跑步比赛中,两只蚂蚁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跑步 。在同一时间,两只蚂蚁正好跑一次 。让学生思考,“哪只蚂蚁跑得快?”通过讨论,让学生清楚地比较哪只蚂蚁跑得更快,即比较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从而揭示话题 。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识 。
(1)让学生指着手中圆形物体或图形的周长(四人一组组织学习材料,包括一元硬币、一枚棋子、一个用布剪成的圆、一个画在纸上的圆,以及剪刀、尺子、细绳等 。).
(2)让学生测量圆形物体或图形的周长(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期望学生可以通过卷绳和缠绕绳来测量一元硬币和棋子的周长,但布切割的圆很难测量,无法直接在画出的纸上测量圆的周长 。
(3)组织反馈,激发进一步探索圆周长计算方法的欲望 。请报告测量方法和结果 。在反馈过程中,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很难通过卷和绕一根绳子直接测出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 。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4)讨论交流,引导探究,动手实验,体验周长的计算方法 。
3.应用和拓展新知识 。
教学时,学生真的是通过滚动和缠绕来测量一个圆形物体的周长 。但对于老师故弄玄虚的“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却向一个学生道出了秘密:“老师,我只需要用尺子量出这个圆的直径,乘以3.14 。”哦,不对,下面要探讨的结论都是对他说的 。我该怎么办?老师们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定计划 。问:“3.14是什么意思?”生:“3.14是圆周率 。”老师问:“圆周率是多少?”(其他同学哄堂大笑) 。这位学生振振有词:“我读到3.14是祖冲之发现的,一个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3.14倍以上……”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道:“我也知道圆周率在3.1426到3.14527之间 。”老师很轻松:你们两个太厉害了,知道这么多 。那么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 。这个结论靠谱吗?你核实过吗?好吧!我们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吧 。专家组可以合作核实...
虽然老师在预设教案时没有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但他并没有被自己预设的方案所束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变成了对猜想的验证,从而激发了学生刨根问底的强烈愿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
第二,灵活调节是发电的关键 。
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与教学预设不谋而合,但更多时候与预设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进行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选择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调整教案,机智生成新教案,使教学充满灵性和智慧 。比如,教完有余数的除法,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拓展练习,不料一个问题引发了近半节课的探究过程 。题目是这样的:语数老师准备和24个同学包船 。请大家帮忙设计一个包机方案,看看谁的包机方案经济合理 。(要求:每艘船4名乘客)
1:24除以4等于6,所以租6条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