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逢比干 龙逢比干是什么意思( 二 )


Q3:求《谏论下》的古文翻译!急啊【参考译文】
能进谏的大臣,却不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 。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 。大臣想让国君接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 。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 。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 。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 。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 。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 。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委任他们呢 。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 。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 。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 。”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 。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 。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 。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 。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 。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 。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 。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 。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 。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 。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 。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 。
Q4:庄子为什么说关龙逢、比干是“好名者也”?《庄子?人间世》中说:“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 。
意思是庄子认为像关龙逢、比干皆是为求取名利而惨遭杀戮,他们之所以会追逐名利是因为感觉自己有“可用”之材 。
庄子认为,他们讲学问道德都好得很,对部下也爱护,对老百姓也好,但是对下面好,就违反了上面的意见,结果他这一条命就送掉了 。这个是因为不通达人情世故,只晓得做好的一面,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想法 。“故其君”,夏桀与商纣这两个暴君,“因其修以挤之”,既然你自己认为讲究道德,我就拿道德来整掉你 。这种人“是好名者也”,好什么名呢?愿意为道德而死 。古代很多忠臣是这个思想,认为死不要紧,我要在历史上留名,这就是好名者也,不是真的道德 。
Q5:龙逢比干历史剧中有这样一句话--"文死谏、武死战",意思是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和理念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这是中国古代文武官员追求的最高境界 。龙逢比干就是其中的文臣 。
关龙逄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去 。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谏,却被杀害 。
【龙逢比干 龙逢比干是什么意思】 比干因谏而死,为国守忠,其气节为周人敬佩 。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爷斥问孙嘉诚“你想当龙逢比干不成”,既是对孙嘉诚的劝阻也是对雍正的提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