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饺子是谁发明的呢?( 二 )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 。又称“偃月形馄饨” 。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 。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 。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 。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 。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 。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蒙古帝国给中国饺子向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明代的书籍也证实了这点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的过年吃圆子、年糕等食物 。
清朝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和“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随着商业化和人口流动,南方也正在学习北方的传统文化 。如过节不吃饺子的常州出现了“大娘水饺”品牌 。在广东,一些如珠海、东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过年也渐渐有了吃饺子的习俗 。另外福建、客家地区原本有吃饺子的习俗,但不是过年或者过节的必备品 。
Q5:饺子是谁发明的?最早发明时期:东汉时期,最早发明人:张仲景 。
饺子拥有着很漫长的发展旅程,由于饺子是和馄饨拥有着很高的相似程度,最早出现馄饨是在三国时期的月牙馄饨 。
但是后来在南北朝就被简称为了馄饨,来到宋代之后被改名成为了角子,在清朝就演化成为了我们所说的饺子 。
接下来要讲的可不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 。相传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作为医圣在长沙担任太守,专治于为百姓除一些恶病,在他某次回家乡的时候,看到有一些很穷苦的百姓在冬天耳朵都开始冻烂了,于是他很心疼,觉得自己这个官儿当得不称职 。
Q6:饺子是谁发明的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 。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沿途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伤寒流行,耳朵都被冻伤 。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花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等 。
扩展资料: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衡水的猪肉白菜饺,上海的锅贴煎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 。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硬币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则是财源不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