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橘英文~京剧,豫剧,越剧,梆子,昆剧,黄梅戏的各个特点和演化过程?( 三 )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 。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 。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 。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
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使她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 。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了 。
六、黄梅戏
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 。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
演变: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
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

Q5:越剧的英文怎么写越剧: [ yuè jù ]
Shaosing opera
应该没错
关于越剧英文和越橘英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查看更多关于越剧英文的详细内容...
Tags:越剧英文越橘英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