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事件中的某某?周立波出什么事了啊?


周立波事件中的某某?周立波出什么事了啊?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周立波事件,以及周立波事件中的某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起底周立波与郭德纲的恩怨始末:最终“咖啡”还是败给了“大蒜”
  • 海派清口周立波(周立波是如何把自己玩坏的)
  • 周立波出什么事了啊?
  • 沉寂数年的周立波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称自己的压力太大,发生了什么?
  • 周立波为何会有后续的一系列事件?
  • 周立波临时取消验毒安排,唐爽:希望司法公证 。你怎么看呢?
Q1:起底周立波与郭德纲的恩怨始末:最终“咖啡”还是败给了“大蒜” 1988年,21岁的周立波凭借精湛的滑稽剧表演,在上海一炮走红 。
被称为“上海活宝”,一时间成为众多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可谓意气风发 。
同年,15岁的郭德纲虽然已经学了七八年的相声,
但在这个讲资历的圈子内仍是个籍籍无名的新人 。
郭德纲暗下决心,来年一定要去北京试试运气 。
彼时的郭德纲和周立波都是初出茅庐的文艺界新人,两人一南一北毫无瓜葛,
即便后来各自成长为领域内的大咖,也都是相敬如宾,井水不犯河水 。
直到周立波的一次口不择言,瞬间引爆冲突,两人从此开始长达数年的骂战,
连双方的粉丝也无法幸免,在各个社交渠道相互攻讦 。
两人的恩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中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这还得从两位的成名史讲起 。
1.草根大师
1973年1月18日,郭德纲出生在天津 。
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 。
因为两人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看管郭德纲,
父亲就把他送到所管片区的一家剧场托人照看 。
当时剧场里经常上演传统戏曲、相声演出,
年幼的郭德纲靠在椅子上看得津津有味 。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郭德纲对曲艺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从七岁开始,父亲就带他拜访名师学习评书和相声 。
稍大些后,郭德纲经常到区文化馆看演出,
看到有意思的段子他就偷偷记下来学习 。
文化馆的馆长杨志刚见郭德纲模仿得有模有样,
便会偶尔指点他几句,让郭德纲受益匪浅 。
1989年,郭德纲第一次北漂失败后返回天津,
为了混口饭吃,他只好在一家小商店卖蓄电池 。
可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挡他对曲艺的热爱,
业余时间他仍然跑到文化馆看演出 。
有一次演出,一位小品演员生病无法上台,杨志刚就把郭德纲拉过来救急,
演一个农村老乡,没想到演得还不错 。
杨志刚见郭德纲的确有些天赋,便把他招为业余演员,
并收为徒弟,开始教他学习相声 。
1991年,天津文化局招合同工,郭德纲借机进入文化馆,
一边当办事员,一边当演员,人生从此渐渐有了起色 。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舞台磨练,郭德纲的表演技艺越发精进 。
1994年,21岁的郭德纲为了追逐自己的相声梦,
辞去文化馆的工作,揣着全部身家100块钱二次进京 。
为了能在北京站住脚,郭德纲低三下四地拜访了圈里的前辈,希望能赏他口饭吃 。
但因为他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身后没有师傅罩着,
谁都不敢让他上台演出,郭德纲一次次地吃了闭门羹 。
郭德纲心想,我都愿意当“狗”了,你们还不要我,
那咱们就耗着吧,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1995年,郭德纲第三次进京 。
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彻底放弃进入团体的想法,
开始从底层开始干起,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
他在心里默默发誓:只要饿不死,就绝对不回天津 。
这次北漂,郭德纲吃尽了苦头,有演出时就跟着唱戏,没有演出时就打零工 。
因为收入不稳定,郭德纲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
有时候没钱买菜,就到菜市场捡别人丢掉的菜叶吃 。
有一次演出太晚,错过了末班车,
为了省下打车钱,郭德纲在深夜的北京二环步行22公里才回到家 。
第二年,郭德纲和几个相声演员创立了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
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 。
但因为没什么名气,全天也卖不出去几张门票,有时甚至观众比演员都少 。
虽然生活很艰难,但郭德纲并未气馁,他坚持苦练基本功,创作新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