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周)

子曰:“君子不平等,小人不平等 。”这句话是孔子老人家说的 。也许是他在给自己的三千弟子讲课或者聊天的时候随口说的一句话 。但在《论语》中被他的弟子整理汇编,流传千年 。
为什么孔子的话很难懂?孔子生于春秋,公元前551年,2500年,改变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我们说话的方式 。今天,能够读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说过的话,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更神奇的是,古人说话有这么简洁的吗?
古人是如何口头交流的?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所有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都比我们今天用的白话文简单得多 。
纸是蔡伦发明的 。蔡伦生于东汉公元88年,距离孔子的春秋时代600多年 。毛笔是秦国将军孟田发明的,孟田是秦国人 。他生于公元前259年战国末期,比孔子的春秋还晚300多年 。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幸生在一个“无纸无笔”的时代 。他只能通过讲课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语录编成了一部文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 。没有纸,没有笔,老师的经典语录都写在哪里?答案是——用刀刻在竹简上 。
想象一下,一个人拿着刀在一张不足尺长、不足寸宽的竹简上刻字,累得满头大汗 。为了节省竹片和能源,《论语》变得更轻便,更容易传播和携带,越复杂的思想能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越好 。
我们读《论语》,已经到了“一字不可减”的凝练程度,往往两三个字就表达了很多意思 。由于《论语》原文太过珍贵,难以言表,给我们今天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
“君子不攀比,小人攀比,而不攀比 。”短短12个字,孔子居然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说清楚了 。所谓“言大义”,在孔子眼里,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周”和“比”的区别 。要理解孔子的意思,就要搞清楚“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 。
君子周的“周”如何理解?“周”最早出土于殷墟甲骨文卜辞中 。甲骨文中的“周”字没有“口”字 。由“田”字演变而来,在四个空方格各加一点,表示“土地封闭” 。所以周朝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分封制的建立,分封制是封建制度的雏形 。
但“口”字出现后,“周”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表示田里庄稼茂密,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小心谨慎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周,糜也 。用,嘴 。”
如果用“周”来构成一个词,我们会说——围、透、围都有环绕的意思 。因此,周就像一个圆,从圆心到每个边界的长度是一样的 。
当孔子用“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理解为君子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远亲不近 。在崇尚“中庸”的儒家思想中,君子如圆心 。他们待人不偏不倚,处理人际关系,和每个人都保持同样的距离 。
小人比的“比”什么意思?“毕”也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两个人并肩而站的意思 。与“从”字字形相同,但方向相反 。《说文解字》说:两人是从者,对面是比较 。
《象形字词典》中“比”的释义:
“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 。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 。”所以“比”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但它有更多的含义,表示亲密的两个人在言行上非常相似 。
“比”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八八卦,主要讲内外相通,相互统一 。所以“比”字的意思其实一开始就不是贬义词 。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别 。
但在孔子的这句话里,“比”字变成了贬义词,与小人的关系被划上了等号 。两个人步调一致,形成几个人的小团体 。当他们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时,难免会想尽办法干坏事,于是引申为牟取暴利和任人唯亲 。
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君子周无匹,小人周无匹,出自《论语》 。现在流行的翻译是:“君子合群不勾结,小人勾结别人不合群 。”这个解释只是字面上的翻译,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 。
孔子的远祖是宋朝贵族,殷王室后裔 。他有高贵的皇族血统,但在孔子那一代家道中落 。孔子从小家里穷,放了牛羊后参观仓库,学到了很多琐碎的做法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小而贱的人,所以我可以鄙视很多东西” 。
真正吸引孔子的是“礼乐”,因为礼乐不仅有悠久的传统,而且对社会有规范作用 。《史记》记载他“师从老子,乐从老师” 。
在《论语述而篇》孔子说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提倡仁义,是穷人的平安幸福 。只有绅士才能符合这一道德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