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撒贝宁引发巨大争议:“把父母接到身边的儿女,才是真的不孝!”

张敏|撒贝宁引发巨大争议:“把父母接到身边的儿女,才是真的不孝!”

文章图片


“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一起生活 , 那不叫孝顺 。 ”
撒贝宁在一档节目中 , 透露了自己和父母的那些“隐秘往事”:
“那时我在北京打拼 , 事业有了起色 , 就寻思着把父母接到身边来 。
可是接过来以后 , 他们却被迫变成了‘老漂族’ 。
我工作忙 , 经常不在家 , 父母之前在武汉的时候见不到孩子 , 来了北京依然见不到孩子 。
反而为了我 , 放弃了他们喜欢的老年合唱团 , 熟悉的环境 , 和家乡的亲人朋友 。
在这个大城市里 , 他们拥有的 , 只剩下留在家里时 , 四目相对的孤独 。 ”
一番话引起了巨大争议 , 也让大家再一次把目光 , 对准了最近几年的新兴族群——老漂族 。
这些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家庭 , 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的老人群体 , 正在一年年扩大 。
大众认知里的“安享天伦” , 正在一步步演变成曲意逢迎 。
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里 , 隐藏着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不甘和孤独 。
困在城市里的孤独
这是张敏漂在北京的第十个年头 。
1958年 , 张敏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工人家庭里 。
童年时代的拮据 , 和父母卖力干活的背影 , 深深烙在张敏的脑海深处 。
“为家庭付出一切”的观念 ,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刻入了她的认知里 。
和丈夫离婚后 , 女儿成了张敏艰难人生的唯一救赎和依靠 。
为了女儿 , 她觉得 , 自己可以付出一切 。
因此 , 在女儿生完孩子 , 需要母亲时 , 张敏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自己的生活 , 冲到女儿身边 , 帮她看娃顾家 。
“我觉得自己可有用了 , 能帮到孩子 , 挺高兴的 。 ”张敏喜滋滋地想 。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买菜 , 给家人煮粥 。
吃完早餐 , 把孙子送到学校后 , 赶紧回家洗衣服、做家务 。
然后用大段大段的时间发呆 。
下午到点了 , 去接孙子放学 , 安排一家人的晚饭 , 给孙子洗澡 , 哄他上床睡觉 , 这一天才算结束 。
日复一日 , 这样的生活 , 简单 , 也乏味 。
照看孩子的热情褪去后 , 张敏突然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淹没 。
每回走出家门口 , 看到那些玩在一起 , 热闹聊天的老人们 , 她的心里都满是羡慕 。
可是 , 语言不通 , 再加上自己性格内向 , 她很难和大家融为一体 , 也没什么朋友 。
小区里的那些老人 , 大多和张敏一样 , 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漂族”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优质的生活 ,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拼搏 , 在城市里安家落户 。
为了赚钱 , 年轻夫妻不得不一头扎进工作中 。
事业上的不断走高 , 必然导致照顾家庭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
这个时候 , 让时间富足的老人来照料家庭 , 成了一种最节省成本的新生活方式 。
与此同时 , 很多子女也觉得 , 城市里的条件更好 , 将老人接到身边来 , 一方面能让他们颐养天年 , 另一方面也方便照顾和陪伴年迈的父母 。
但是 , 陌生的环境和被限制的自由 , 却往往会使“老漂”们倍感孤独 。
周末不用带小孩的时候 , 张敏会去江边走走 。
江边人来人往 , 川流不息 , 愈发显得自己格格不入 。
张敏近来频繁梦到自己的老家 。
随着年纪的增长 , “落叶归根”的想法像藤蔓一样在她心里蔓延 。
她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 , 可是女儿和外孙都在这 , 她舍不得离开 。
被榨干的晚年价值
“囡囡乖 , 我们在家里看电视就好了 。 ”
孙女吵着要下楼去玩滑梯 , 单阿姨不愿意 , 一遍遍耐心哄着 。
小女孩不服气 , 向妈妈告状 。
单阿姨的媳妇得知此事后很无奈 , 埋怨母亲太过保守:
“囡囡已经玩过好几次滑梯了 , 不会出事的 。 ”
单阿姨觉得委屈:“孩子要真出了事 , 这责任算谁的呢 。 ”
捆绑在“老漂族”身上的 , 除了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 还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
怕孩子摔着 , 碰着 , 被坏人抱走 , 一刻都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
变着花样准备一日三餐 , 生怕饭菜不合大家的口味 。
“小时候是儿子以我为中心 , 现在是我以他们为中心 。
儿子和儿媳才是这个家的主人 , 我只是帮助他们的人 。 ”
“一定要把家庭照顾好”的责任感 , 成了压在单阿姨心头的重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