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乃尔是过与?”的翻译 无乃尔是过与句式正常语序( 二 )
二、艺术手法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氏将伐颛臾
Q4:求!无乃尔是过与怎么翻译翻译: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句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 。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 。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 。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 。《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 。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
Q5:“无乃尔是过与?”的翻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
是:代词 复指 你(如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过:责备
推荐阅读
- 黄磊|黄磊感染新冠口碑“翻车”,登上热搜惹群嘲,他戳中了哪根敏感神经?
- 维多利亚|2022年那些“自毁前程”的艺人们,有的偷税漏税,有的知法犯法
- 吴镇宇|吴镇宇这种“不惯着你”的态度是当今内娱的“稀有品”
- 向海岚|“最美杨贵妃”向海岚,一位仅靠姓氏爆火的港姐
- 偶尔喝可乐有什么好处?
- |“机车女神”痞幼官宣恋情!对方身材高大长相老气,被嘲像其爸爸
- cf斯太尔6把烈龙加成多少发子弹 cf烈龙价格
- 严慧明|“荧幕坏女人”严慧明:我是风骚的马夫人,也是风情万种的雅夫人!
- 北京电影学院|一路走好!84岁“北影花旦”李长乐去世,曾和于蓝、谢芳齐名
- 回来的女儿|《回来的女儿》中途烂尾,胡编乱造,又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