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故事简短?孔子的小故事?(11)


有关孔子的故事3
孔子有这样一段故事,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大意是说,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生了病,起不来 。子路抱怨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
做人的道德标准,不会因为顺境、逆境而有所不同,那么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都坚持住,不动摇,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检验 。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与时俱进”,从权宜走向权益,离自己的口号越来越远 。
孔子留下做人的道理,维持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年的道德规范,现代人连这个都敢嘲笑,因为社会的整体道德已经下滑得很厉害了 。讲出“做好人”的时候,人们却以为他们有什么政治目的或者精神不正常了,人们已经不知道做人的标准了 。
有关孔子的故事4
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 。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
“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 。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
“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 。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 。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 。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 。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
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 。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
“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
“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
“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就现代的分科而言,
“礼”,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
“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
“射”,指军事、武功 。
“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
“书”,指文学、历史修养 。
“数”,包括科学与经济方面知识 。
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 。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
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 。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 。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 。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
有关孔子的故事5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
有关孔子的故事6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