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故事简短?孔子的小故事?(14)


孔子 《论语》。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l),人们的“爱人”之心本处于人的自然情感 。而“仁”本源于“孝’,,并渗透于“仁”的全部过程;而人的道德行为的施行必须遵守“礼” 。而人何以行孝呢?为了“仁,’!“好仁者,无以尚之” 。这样,“孝”与“仁”的内在同一性和“仁”、“孝”与“礼”的内外共存性,构成了孔子“孝”文化独有的特色,一扫孝德不能完全普适的狭隘性和单纯外在规范的制约性,使孝文化成为所有人内心自觉遵守的至上的行为规约,获得了新的生命 。
有关孔子的故事12
宰我问道孔子 。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 。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
有关孔子的故事13
艺通他心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的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了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是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
有关孔子的故事14
颜渊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 。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
有关孔子的故事15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3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感觉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何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