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啥意思?( 二 )


颔联承首联意思而下,并由各种怀远之情浓缩集中到“情人”“相思”上 。对这种相思之情,作者下一个“怨”字,可谓情致深婉 。由相思而怨,乃相思之深、相思之极、相思而不能如愿所致 。诗中那个“遥”字,语意双关,是怨的根源 。既指长夜漫漫,孤单凄凉,令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是怨;又可理解为情人远隔天涯,难以相见,只能望月长嗟,也是怨 。怨,还在“竟夕起相思”上,相思之情甘苦难言、悲喜莫辨,挥之不去,拂之又来,惹人恼人,乃至通宵,怎能不怨?从全诗来看,一个“怨”字,暗示着相思之苦、相思之痛、相思之深,既承首联“望月怀远”而来,又开启了颈联和尾联的曲折内容 。
颈联转换角度,写试图摆脱相思之苦 。但相思之情欲去又来,连绵不断,曲折有致 。一次“灭烛”,吹灭灯烛,想早点睡下,该可以吧?但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 。一个“怜”字,又由月光逗起了相思之情;一次“披衣”,到庭院走走吧,变换环境,或许能摆脱相思?但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索绕心头,更为浓重 。这里的“露滋”,既指露水沾湿衣裳,又喻相思之意更为浓重 。
尾联承颈联而来,并收束深化了全诗 。“赠”、“梦”是关键 。月光如此纯净、皎洁,如此美好,就像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怪不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呀 。捧一把赠给远方情人表心迹吧,让她明白我的心意,倒也踏实放心了 。可是做不到呀 。这“不堪”又是一怨 。思来想去,无奈之下,还是回到寝室,只能希望在梦中与佳人相会 。但梦能实现吗?这和“赠”一样,只是希望,只是梦想啊 。又是隐含一怨!真是相思之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 。
通观全诗,作者所用的“生”、“共”、“怨”、“起”“灭”“怜”“披”“觉”、“赠”“还”、“梦”等一系列动词,个个和月相关,和相思有缘,集中表达一种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怨 。由于境界优美,语言浅近,意脉流转,读来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 。

Q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思念故乡,对远方亲友无限想念的思想感情 。
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出自: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释义: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
扩展资料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 。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相 。《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 。“怜”,爱怜 。“滋”,沾湿 。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 。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 。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 。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月怀远
Q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啥意思《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译文
一轮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 。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 。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友 。此句写处身异地的亲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 。
2.情人:有情人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一整夜 。
3.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
4.遥夜:漫长的夜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