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商业,B面科技:阿里终于再造了一个阿里
文章插图
文|李永华
来源|智能相对论
1万亿美元,2020财年财报中的GMV刷屏,阿里成为全球首个交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数字商业平台 。
“另一边”,阿里云财年收入破400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度增长62%,这意味着阿里云打破了“大体量下增速必然下滑”的云计算行业魔咒 。而阿里云估值已经顺势上涨到了770亿美元——这已经倍数于很多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整体 。
就在一个月前,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公布了投资规模扩大计划,宣称“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来搞新技术、新基建 。”这些投资将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
在已有全球21个区域上百个数据中心、飞天操作系统管理规模超百万台服务器的情况下,未来阿里云可能要冲刺全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 。
毫无疑问,阿里的科技战略已经开花结果,跻身世界顶级高科技公司 。
旧时都说百度强于技术、腾讯强于产品、阿里强于运营,现在旧的标签不用撕下来,但阿里又获得了另一个“科技公司”的标签,这是阿里的B面,也是另一个阿里 。
一、种因得果,“技术专注力”造就“科技公司”阿里?
在宣布2000亿投资计划时,张建锋说“我们已经坚持投了11年”,现在还要加大投入 。
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移动互联网沧桑巨变,技术创新不断 。回过头来看,一向有着浓厚“商业”印记,较少被人往技术上靠的阿里,可能才是最有“技术专注力”的那个 。
不妨从这么多年,业界出现的三类对待技术的主要态度说起 。
1、“目的派”:先有商业化功利性目的,再有技术的各种配套发展
这类企业的最大特征是以技术立身,在残酷的商业化竞争中,试图通过技术来获得商业化竞争优质,并增加博得移动互联网一席之地的机会 。
正因为如此,它们往往是先有商业化的功利性的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配套各种技术布局,技术的发展是倒推的过程 。例如,盯住了自动驾驶市场的广袤前景,才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看到了语音技术的市场潜力价值(软件/硬件/入口),就投入资源将智能语音技术做起来 。
【A面商业,B面科技:阿里终于再造了一个阿里】这使得这类企业往往一边做场景应用,一边打技术基础,二者相互协同前行,再加上技术底子,在外界表现出强烈的技术标签 。
2、“结果派”:技术的应用是技术自然发展的结果
这类企业的种种技术虽然最终也在广泛的商业化案例中落地,但由于企业本身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以技术立身,或者说,不靠技术吃饭,这些应用落地,只是长期以来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种了一棵果树,长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结果了 。
阿里是这方面的典型 。
一个经典而常见于互联网的事件是,当年阿里云刚刚起步时饱受内外部非议,但阿里决策层坚定投入云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马云说“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
技术不需要那么强烈地与商业价值捆绑,至少短期内企业不指望这些技术活着,这使得阿里的技术发展呈现一层一层打牢技术基础的过程,先有基础体系再结出一个个果实,而不是有了果实去找树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阿里具备技术的实际却缺乏技术的标签,这也导致一旦阿里往外展现一系列技术的成果时,就证明背后的技术体系已经十分稳固和成熟 。
3、“外挂派”:技术并非主要赛道,而是“配置”倒逼
这类企业对技术没有强烈的兴趣,但深知互联网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因而在有需要的时候就进行配套研发 。
最典型的是腾讯,产品方面的强大能力让腾讯一直不算是个技术派,可能也没有体系化的技术基础建设——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腾讯内部负责创新技术的各个部门还存在某种割裂,例如AI方面微信就几乎自成一派,甚至与集团其他技术研发有重叠之处 。
当然,产品上的巨大成功、赛马机制带来的现实价值,让腾讯此类做法也无可厚非 。
总得看来,在PC互联网转移动互联网这十数年来,“最商业”的阿里可能才是最具备技术专注力的平台,“科技公司”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
公开信息显示,阿里的已经拥有6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数十位科学家获得院士、顶级协会Fellow、杰出科学家等荣誉 。
推荐阅读
- 大S|墙倒众人推!台湾资深经纪人,爆料大S私下不为人知的一面
- 大S|新一轮大戏:大S晒出两份证据却漏洞百出,前夫哥汪小菲正面回击
- 杜星霖|张纪中杜星霖躺着合拍,面对恶评很坦然,回应婚变显理智
- 强制上岸什么感觉?网友:如获重生 面子不再重要 可以好好赚钱
- 马伊琍|马伊琍,现身乌镇戏剧节,支持前夫,获网友赞其才是真正体面的人
- 张兰|S妈忍了11天终于发飙跟张兰正面杠,两个妈妈的格局和战斗力相差悬殊
- 热干面的配料
- 制做面包的配料和方法
- 凉调面筋的做法是怎样的?
- 炸菜角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