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进化史,一部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史( 二 )


在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正统学说的大背景下,班固创作《汉书》无疑会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由于《汉书》和《史记》记录的内容有重叠,对同一个人物的评价便会发生变化 。以项羽和陈胜为例,班固把他们降级为普通的人物,不但不为他们单独作传,还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定篇目名为《陈胜项籍传》,须知,在古代直呼别人的名字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班固如此做法,实际上是否认了项羽的正统地位,抹杀了西楚政权的存在 。
对于有帝王之实的王莽,班固为之立传时的篇目名曰《王莽传》,并在文末评论说王莽“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这不仅否认了王莽的正统地位,还抹杀了新朝的存在,和对项羽的定位如出一辙 。
此外,《史记》中被班固降级的不仅仅只有项羽和陈胜,还有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也有楚王刘交、齐王刘肥、梁王刘武以及汉景帝诸子、汉武帝诸子等西汉宗室,班固把他们统统纳入了传,使其不再具有诸侯的资格,而只有臣子的身份 。班固这样处理,无疑对凸显皇帝天下独尊的地位大有益处 。

二十四史的进化史,一部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班固在《货殖传》中,班固也贬低了商人们对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认为他们不仅“越法”,还“公擅山川铜铁鱼盐市井之入,运其筹策,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皆陷不轨奢僣之恶”,又“伤化败俗”,是“大乱之道” 。
班固的文字体现了“正名”和“轻商”的思想,与司马迁的思想可谓是大相径庭 。
自《汉书》以后,儒家学者修史成为传统,他们继承了班固修史的思路,并取消了商人、刺客等社会众多阶层在史书中有专门记载的资格,使正史沦为了历朝帝王的家族和家臣传记 。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 。”
《新五代史》,中国最后一部私修正史
唐太宗以前,修史多是个人的行为,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范晔著《后汉书》,陈寿著《三国志》,沈约著《宋书》,萧子显著《南齐书》,魏收著《魏书》等皆是如此 。而唐太宗以后,国家大开史局,增置大批修史人员,任命朝中官员监修国史,领其职事,修史于是变成了国家的行为,房玄龄的《晋书》,魏征的《隋书》,刘昫的《旧唐书》,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脱脱的《宋史》、《辽史》和《金史》,宋濂的《元史》,张廷玉的《明史》等皆是如此 。
对已经灭亡的朝代来说,史书只具有记录过去的功能,而对于现存的朝代来说,史书则具有借鉴未来的功能 。不仅于此,史书在政治上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修史,现存朝代和在位皇帝的合法性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 。唐太宗通过修《隋史》展现了隋炀帝的暴政,证实了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唐朝取代隋朝并不是篡位,而是顺应民心之举 。
与此同时,唐太宗通过修《唐高祖实录》证实了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唐高祖起兵是受唐太宗胁迫的,也就是说,晋阳起兵实际上是唐太宗的功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嫉贤妒能,三番五次谋害唐太宗,唐太宗也是迫不得已,才发动玄武门之变的 。言而总之,正史中的唐太宗虽然英明神武,但是没有政治野心,他当皇帝都是被逼的 。
二十四史的进化史,一部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史

文章插图
唐太宗然而当我们翻开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时,就会发现唐太宗只是晋阳起兵的辅助者,主导者正是唐高祖,当唐高祖提出起兵的想法时,年轻的李世民惊慌失措,居然哭着说道:“芒砀山泽,是处容人 。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或许,这才是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李世民才应该具有的表现 。李世民并不是天生英明神武的,起兵造反时他也怕失败,在战场上也失败过(第一次浅水原之战),随着战功和威望的增加,他也有野心,当然,这样的形象是不利于唐太宗统治天下的,他修改实录,正是为了抹去自己早年怯弱、能力不足的形象,而向世人展现自己英明神武、举贤任能的一面 。
此后的末代皇帝给我们留下了或残暴,或无能的形象,而开国皇帝能给我们留下了英明神武的形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修史,国家通过修史掌握了舆论控制权,使历史为政治服务 。于是,正史失去了许多真实性,此实为中国历史的一大憾事,好在私人修史的传统并没有消失,这就弥补了正史的不足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