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嘲笑他,是内娱最大的悲哀( 二 )


韩国电影的「百无禁忌」 ,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宽松的审查环境 。
但其实 , 韩国的审查环境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宽松 , 也经历过漫长的寒冬 。
80年代 , 全斗焕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 有现实深度的电影遭删减、扼制 , 很多本土电影根本无法过审 , 导演也被拉入黑名单、被捕 。

得益于年轻人组织的独立电影团体 , 拍出韩国工人运动的影片 , 在各个大学和工厂流动放映 , 掀起了现象级的韩国电影运动 , 这才推动了分级制度的成立 。
90年代 , 还有电影人持续抵制银幕配额消减的著名的「光头运动」 。
更有很多怀抱电影信念的导演顶着配额压力拍出了叫好又卖座的艺术电影 , 引发了观影狂潮 。

2014年世越号事件震惊世界 , 李尚浩用一部《潜水钟》狠狠打脸韩国政府 。
导演不顾釜山市长反对 , 坚持在釜山电影节放映 。
除了导演外 , 与电影节相关的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等上千名演艺界人士被列入黑名单 。
其中就包括导演朴赞郁、影帝宋康昊、还有影后金惠秀 。
「光头运动」的领导人林权泽也愤慨地说 , 「这是国家的羞耻 , 釜山的羞耻 , 电影人的羞耻 。 」
《共犯者们》记录了李明博政府利用电视台操纵舆论 , 让所有节目都成为政权的喉舌 。
也可以看出当时韩国创作环境的恶劣 。
如今韩国「敢拍」的盛况 , 并非不能简单归结于「宽松的环境」 。
而是无数电影人夹缝求生 , 执着相抗的成果 。

04 「韩国只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 , 吃题材红利」
的确 , 批判力度强的现实主义作品更容易挑起大众情绪 。
但 , 观众不是没有眼睛 。
大部分被叫好的作品 , 其实是作品本身拍得好 , 剧本扎实、表演精湛、视听精妙 , 让人能够代入其中 , 才会被其中的情感打动 , 生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

没拍好时 , 不仅吃不到所谓的红利 , 还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 容易被质疑投机、浪费题材 。
比如 , 张紫妍事件这种极有话题性的素材 , 拍出的电影《玩物》还是没人买账 。

不仅是韩国影视 , 任何地方的影视都是一样的 。
国产片《门锁》 , 上映前利用独居女性话题做营销 。
但令人智熄的剧本引来各种吐槽 , 票房也很快扑街 , 片方受到各种指摘 。
所谓的题材红利 , 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
05 「电影要的是好看 , 又不是要“敢拍”和“改变”」
这一说法本身并没有问题 。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 , 韩国影视的优秀 , 绝不仅仅只是敢拍 。
情绪张力拉满的类型片 , 除了选题大胆外 , 电影的视听语言、摄影构图都是其水准的体现 。
像《寄生虫》 , 不仅有贫富差距的尖锐话题 , 艺术水准也很高 , 精巧的剧本 , 饱满的镜头语言都有很多可深挖的空间 。


而且除了类似《杀人回忆》《熔炉》《素媛》这种聚焦社会现象的佳片外 , 韩国也有一大批「作者电影」风格强烈的优秀的独立电影 。
金基德、李沧东、洪常秀、朴赞郁等导演的作品 , 更吸引人的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 。

洪常秀今年的《小说家的电影》 , 讲小说家与一对从事电影业的夫妻散步 , 之后一起合拍电影的故事 。
情节相当寡淡 , 几乎没有戏剧冲突 。
但风轻云淡的影像语言和暧昧不明的表达却开辟出了不一样的风景 。
正是因为作品各个层面都精益求精 , 不同类型作品都一齐涌现 , 才构成了韩国影视整体发展的「优秀」 。

06 「中国影视比韩国差太多了」
现状而言 , 确是如此 。
但倒也不必一味对中国电影冷嘲热讽 。
如今韩国电影在戛纳成为亚洲之光 。
而曾经 , 中国电影人是戛纳的常客 。
有过《鬼子来了》《一一》《花样年华》三部华语影片一齐参展并纷纷获奖的盛况 。
况且 , 韩国也曾是从中国电影取经 。
尤其是港片对韩国影响深远 。
《请回答1988》中主人公围坐在一起看《英雄本色》和《倩女幽魂》 , 张国荣是全民偶像 , 王祖贤和张曼玉是他们心中的女神 。

直到现在 , 韩国动作大片中仍可见浓浓的「港味」 。

《共助2》
韩国知名导演金基德表示 , 自己看的首部中国电影是张艺谋的《红高粱》 。
多年来也从一众中国导演身上学到很多 。
最欣赏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娄烨、陆川 , 最想和巩俐、章子怡合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