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切片2022:当老板们进了精神科

齐齐哈尔|切片2022:当老板们进了精神科

文章图片

齐齐哈尔|切片2022:当老板们进了精神科

文章图片

齐齐哈尔|切片2022:当老板们进了精神科

文章图片


在最坏的环境才能培养出生命力强的种子 。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先来做一道选择题:三年疫情至今 , 你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
三年时间里 , 大量行业受到冲击 。 不论是老板 , 还是员工 , 大多数人面临工作压力变大 , 收入下滑 , 长时间封控等困境 , 与此同时 , 解决心理危机变成人们的紧迫问题 。
老板们 , 你们还好吗?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 , 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 , 9000万焦虑症患者 , 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 。 ”
这是中科院院士陆林今年3月披露的数据 。
而国内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首当其冲 。
虞黎达所遭遇的 , 就是无数创业者可能遭遇过的 。 他的低落情绪 , 也可能是无数创业者和企业家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过的 。
今年4月 , 上海封城 。 定制衬衫品牌量品老板虞黎达和无数上海人那样被封在了家里 。
年初 , 这家企业的业务增长相当可观 , 比如1月有48%增长 。 当被封控后 , 虞黎达的心态“一下子从高峰跌到低谷” 。 一开始开线上会议时 , 他神情呆滞 , 不知道接下去怎么办 , 心里嘀咕着要不要“躺平” 。
与此同时 , 上海四十多个员工中的多数人都是孤零零地被关在家里或方舱 。 其中 , 十多个住市中心老房子里的员工处境堪忧 。
“但凡住在小区里都可以团购、自救 。 但住在老房子里 , 那可能真是叫天天不应 , 叫地地不灵 。 ”虞黎达对小巴说道 。 此外“还有十个员工进了方舱 , 一路上颠簸凄惨 , 可能两三天才能吃一顿饭” 。
那些时不时流传的令人担惊受怕的“传言”更是不断冲击他的心理底线:“我亲戚朋友的小孩 , 一个人被关在家里 , 家里只有一斤豆子 , 没饭吃 , 每天躺在床上喝水 , 不敢下地、不敢消耗 , 每天吃几粒黄豆过日子 。 ”他说 。
长期下去 , 虞黎达很可能成为陆林院士口中的一员 。 所幸 , 这期间虞黎达努力地调整了心态 , 加之6月上海解封 , 度过了这一难关 。
但是 , 笼罩在创业者心头的乌云并不会因静默等封控措施结束而立即消散 , 持续漫长的特殊时期的生活 , 使得越来越多人的内心郁结着难以消减的负面情绪 。
“近两年 , 来找我看焦虑的企业主越来越多 , 睡眠、焦虑、抑郁这三个科室的专家号都很难挂 , 放出去很快就全挂完了 。 ”
在创业者最活跃的城市深圳 , 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康宁医院”的临床精神病研究室主任王永军不久前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说道 。
王永军提到一位50岁做进出口贸易的潮汕生意人 。 因疫情、国际贸易等原因 , 他总是焦虑得老念叨:“每个月公司财务赤字太厉害了 。 ”
整个人面容憔悴 , 总抠手指 , 说话时手和腿都在发抖 , 三四个月不能睡觉 , 靠每天吃3—4片氯硝西泮控制情绪 。
这是一个略显极端的例子 , 但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一个群体的心理危机 。
过去持续两年多时间 , 长江商学院针对企业一把手和高管做过四次问卷调研 , 发现这个本该在社会中十分顽强的群体的心理复原力(即面对逆境等重大压力的适应力 , 最高为40)总体明显下滑:
从2020年2—3月的31.52下滑到2022年3—5月的29.62 。

怎么办?熬或者适度折腾?
可以发现 , 稳健、保守的企业发展策略是现阶段创业者较普遍采取的措施 。
小巴在日前的频道推文做过一个投票 , 问题是假如你现在是创业者 , 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 , 会怎么选择?
其中有71%的人投给了“优化企业管理促稳健运营”和“收缩业务 , 预防‘黑天鹅事件’” 。 只有27%的人投给了“争取丰厚资本用于扩张市场”“招聘强有力人才以实现颠覆性创新” 。
这与上文的创业者心力不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 与之相对应的是 , 创业者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也较为有限 。
简单来说就是:“熬” 。 一个河北的石家庄手机店老板说得最直白 , 在新冠病毒病例增长较快 , 感染风险增加的当下环境中 , 他说:“你有病你就治病 , 没病你就干 , 你不干能怎么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