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导语: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实行“远交近攻”战略后,秦、赵之间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综合运用反间计、诱敌深入等谋略后,取得最彻底胜利的一场大型歼灭战 。而指挥这一战役的赵国主帅赵括,也因为此次战役而“名垂青史” 。只是这“名”是徒有虚名,这“史”是纸上谈兵的历史笑谈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是什么样子呢?笔者空山尽量客观、公正地去还原长平之战中赵括的真实表现 。

长平之战赵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中国,实现削弱其它诸侯实力的目的,实行了“远交近攻”策略 。而这一策略的目标是让秦国得到永久的地盘实惠,即“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实施这一策略的重点方向和前沿阵地就是韩、赵、魏三家 。长平之战,就是在秦、赵之间连年征战,赵国节节败退,秦国连连得胜的背景下,双方为了争夺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发生的遭遇战、拉锯战、歼灭战 。
此战本来没有赵括什么事 。前期赵国任用老将廉颇作为统帅,采取闭门不战的守势,秦军也是无可奈何,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 。偏偏此时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起用了名声很高的赵括,才让赵括有了长平之辱,也让赵军有了长平之痛,更让赵国有了长平之殇,赵国从此一撅不振 。
赵括出自名将之后,自幼熟读兵书,勤奋好学,自带将门光环,在当时很有令名 。赵括,嬴姓赵氏,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 。所以从小就有机会熟读兵书,还能与自己的父亲共同进行沙盘推演战役进程,甚至还能在谈兵布道上难住他的父亲,所以军事理论素养很高 。但他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就是名门之后,出生虽自带光环,却容易滋生骄横无礼、目中无人的富家子弟的通病 。所以史上说他是:
【长平之战赵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意思-】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 。
身经百战的赵奢,对于自己的儿子看得很是透彻 。他虽然很是欣赏自己儿子聪明强识的本领,却从不认为自己的儿子真正懂得兵法 。赵奢曾经对他的妻子说: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
赵奢是一位良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一眼就看出了赵括夸夸其谈的毛病 。最终赵奢对于儿子的忧虑也得到了应验 。
只是很奇怪,赵奢作为一代名将,既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为什么自己在世时,不把赵括派到军队中去,让他在实践中接受一些锻炼呢?由此可见,赵括的人生悲剧,也在于其父母从小不善于教养,不舍得让他离开身边有很大关系 。成就赵括徒有虚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的父母能够发现问题,却没有积极引导、纠正错误 。赵括导致的长平之战悲剧,对于后世人们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也是一个绝好的警示和反面教材 。
长平之战赵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赵括没有实战经验,仅凭书本上的知识,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有限 。战国末期,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连横抗秦,时而向秦自保 。涌现出了社会经验丰富的“战国四公子”等诸多纵横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而赵括终其一生,也仅是一个书生而已 。在长平之战前,并没有参与过重大的军事战争 。所以他虽声名在外,而内实不致 。所以同时代的蔺相如就曾一针见血地提出: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战场在的形势瞬息万变,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怎么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呢?何况长平之战是生死存亡的战争,根本来不得半点侥幸 。我们可以看看赵括是如何指挥这场战役的 。
长平之战前期,老将廉颇坚守不出,坚壁清野,秦军后勤保障出现困难,已经不能长久坚持了 。“拖”或许是战胜秦军的有效措施 。可惜赵括代替廉颇后,竟然不问青红皂白,不看形势需要,一股脑更改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掉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军官,重新安排自己信任的将领 。把廉颇那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对抗秦军的有效措施,基本都抛弃了 。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是书本害死人 。
秦将白起是战国末期的名将,为秦国统一东方出身入死 。面对赵括这样的战场新雏,自然是牵着赵括的鼻子走 。白起派出小股部队引诱赵括进入险地,分兵断绝他的粮道,分段截击他的军队 。面对险入死地的赵军,赵括虽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一招失误,便满盘皆输 。不仅赵括自己血染沙场,还让四十万赵军被活活坑埋 。史上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