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强制执行措施有哪些?

民事执行强制措施有拘传、训诫、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 。要注意的是有权适用强制措施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否则即构成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那么,民事诉讼强制执行措施有哪些呢?
 
1、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 。
 
2、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
 
3、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
 
4、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 。
 
5、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 。
 
6、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
 
7、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
 
8、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
 
9、强制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 。在执行中,需要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的,人民法院可以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有哪些特点?
 
1、有权适用强制措施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否则即构成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
 
2、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不得采用强制措施 。
 
3、强制措施的内容是限制或者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不是对物的强制处分 。
 
4、强制措施的性质是预防性措施,而不是惩戒性措施 。即适用强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和审判,进行毁灭、伪造证据、继续犯罪等妨害刑事诉讼的行为 。所以强制措施同刑罚和行政处罚存在本质区别 。
 
5、强制措施是一种法定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机关、适用条件和程序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严格控制强制措施的使用,防止出现因为滥用强制措施而产生的侵犯人权的负面效应 。
 
6、强制措施是一种临时性措施,随着刑事诉讼的进程,强制措施应根据案件的进展情况而予以变更或者解除 。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必须要予以执行,如果说对方不予执行的话,这就严重地挑战了我们国家的司法权威,所以可以经过当事人的申请,然后对于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来进行强制执行 。

【民事诉讼强制执行措施有哪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