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二 )


安娜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

文章插图
安娜在2012年
与托尔斯泰强调表现人的心理变化不同 , 陀思妥耶夫斯基习惯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稍纵即逝、飘忽不定、不可理喻的思想情感 , 着重刻画人内心极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 表现人的灵魂中善恶的变化和与之相伴的内心挣扎 。黑塞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只有在遭受痛苦和不幸 , 承受痛苦的能力趋于极限的时候 , 只有当我们感到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像一个无法忍受痛苦的燃烧的伤口 , 只有当我们充满绝望 , 经历无助的死亡的时候 , 我们才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当我们孤独、抑郁、对生活麻木不仁 , 当我们再也无法理解生活的疯狂、美好、残酷 , 对生活一无所求的时候 , 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震撼人心、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 。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是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时 , 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 , 以及漂浮在音乐中的舒适和爱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说:“人们叫我心理学家 , 这是不正确的 。我只是一个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 , 也就是说 , 我描述的是人类内心的全部深度 。”人的内心世界的意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潜意识和潜意识属于意识结构中的深层事物 , 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 , 通常不容易显露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总能挑起人们心中的一切 , 呈现在我们眼前 , 让我们时刻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 。
托尔斯泰写安娜是对他生活的一种怀疑 。他没有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下答案 。我读了《复活》 , 觉得图恩在玛丝洛娃的故事里写了答案 。图恩最终从早期的虚无主义者转变为存在主义者 。《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版处于香椿转型的瓶颈期 , “死亡”是瓶颈的症结 。图恩寻找答案的过程 , 恰恰体现在莱文和安娜面对命运的反复挣扎、矛盾、恐惧和怀疑 。
安娜和连斯基之间的爱情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 而生成在她的生活中有一种激情 , 而安娜的激情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 所以她用这种非理性的爱像飞蛾扑火一样释放自己的生命 , 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 。另一方面 , 安娜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有限的 。后来 , 她依靠的是她一生在爱情中的意义 。当她无法靠近儿子时 , 她的世界里除了爱什么都没有 。所以 , 当激情过后感情开始消退 , 她变得多疑多疑 。她怀疑连斯基是否还爱她 , 以至于她整个人生的意义都消失了 。她不断地评判自己 , 她的爱是自私的 , 她的爱是干净的 , 这将她一步步推向毁灭 。所以当她对爱情失望的时候 , 她生命的意义就没了 。卡列宁不会再接受她 , 也不会让她见儿子 。傅连斯基抓不到它 。自杀是她的解脱 。当爱情中的激情慢慢褪去 , 只有懂得爱的真谛 , 懂得真正去爱的人 , 才能在爱情中培养出更稳定的情绪 。显然安娜不知道怎么做 , 她的武断也说明她没有勇气和智慧 。
莱文也在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 。然而 , 莱文和安娜最大的不同是 , 莱文会不断思考和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莱文开始努力让自己忙碌起来(尽管安娜试图这样做 , 她说她正在写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小册子 , 但这样做并没有让她感到平静和充实并找到生活的意义) 。当他的哥哥尼古拉去世后 , 他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当他的爱情和婚姻中的激情被生活中的琐事冲淡和展平时 , 他感到疲惫和不知所措 。就是在这个时候 , 他意识到 , 仅仅通过爱是不可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的 。他爱凯蒂 , 但他知道这不是他生活的最终意义 , 所以他投入劳动和狩猎 。但最终 , 莱文通过一种信念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在我看来 , 莱文的思想和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通过他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获得的 。爱情、婚姻、家庭、劳动、狩猎都救不了他的心 。最后发现 , 非理性的情绪和思想只能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和感受来调和 , 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宗教中的救赎也凸显了人性的基础——善 。莱文和基蒂恰好是托尔斯泰和他自己妻子的投影 , 所以莱文总是像托尔斯泰本人一样思考自己的生活 , 他没有热爱奢华的社会 , 而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庄园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