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什么不灭大理,北宋为什么不灭掉大理国-

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接手的疆域,仅仅是中原及周边地区,和隋唐盛世的辽阔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没有天然的养马地,禁军虽多却是以步军为主,面对来去如风的封建时代机动部队——骑兵,确实力有不逮 。

南宋为什么不灭大理,北宋为什么不灭掉大理国-

文章插图
960年,北宋建立 。建国之初,赵匡胤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中国,割据政权多如牛毛 。面对复杂的环境,赵匡胤眉头就没舒展过 。当时北方的契丹已经立国几十年,契丹从武则天时代兴起已经二百多年,进入封建时代的契丹,兵强马壮,幅员辽阔,在混乱的五代多次入侵中原,劫掠人口,并占据了幽云十六州,形成对中原王朝的地理压制 。
赵匡胤团队经过激烈的头脑风暴,最终决定先南后北,先捡软柿子捏,集聚力量再图北进 。这个策略对应的是对契丹的恐惧,北宋一朝从始至终都是把辽国作为头号敌人的,这也解释了部分北宋没有对大理和西夏加以重视的原因 。
扫平南方的赵匡胤,目光停留在地图上,那里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大理 。要不要征服大理,这是一个问题 。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如汉唐之强盛,对西南地区实行的也只是羁糜统治,羁糜统治的核心还是任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事物,只追求名义上的归附 。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西南地区对中原的向心力很弱,这个问题的初步解决要等到数百年后的明朝实行“改土归流” 。大理正处在西南地区,大理的前身是南诏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有六个部落实力较强,被称为六诏,其中蒙舍诏在诸诏之南,又称南诏 。南诏在大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大唐的本意是用统一的南诏牵制吐蕃,未曾想养虎为患,南诏叛唐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企图征服南诏,却连战连败,损兵折将不计其数 。
南诏自行消亡后,在天宝战争中战功赫赫的段俭魏的后代,在南诏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大理政权 。大理国937年建立,至宋太祖开始南征已经25年,国势正处于上升期,委实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最关键的是,无法有效统治的西南地区对于北宋政府来说未必有太大的增益,可以帮助北宋对抗帝国的头号敌人——辽国 。又或许是大理崇信佛教,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和扩张性,大唐的失败又萦绕于心,出于这些原因,勇武的赵匡胤没有发兵继续南进,最终以大渡河为界,选择与大理国和平相处 。
说完了大理,再说一说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党项是羌人的一支 。西夏的兴起除了自身的努力,北宋“绥靖政策”的助攻功不可没,换句话说,西夏就是北宋养起来的 。
党项一族在安史之乱后兴起,在黄巢起义中帮助唐王室平叛,被赐姓李,割据鄂尔多斯南部大草原 。党项人在五代和北宋建立初期的策略是,谁当权依附谁,北宋初期有进取心的两代君王对党项的割据也就默认了,没有大动干戈 。
982年,党项首领李继迁起兵反宋,在战争中多次取胜,逐渐强大 。李继迁也不是一味和北宋死磕,而是打打停停,一会倒向辽国,一会倒向北宋,反反复复,捞取好处 。宋太宗面对李继迁在西北边境的劫掠,倒是派名将李继隆认真对待了一回,李继迁大败而逃,转身就向宋太宗认错服软,宋太宗心大原谅了他 。输了就认输服软,赢了就趾高气扬的李继迁让北宋统治者恨得牙痒痒,就是无法完全剿灭 。
檀渊之盟后的宋真宗坚信,钱是万能的,企图用高官厚爵利益输送羁糜党项人,李继迁收到好处入侵劫掠,攻占州县一样没落,渐渐坐大 。
李继迁的继承人李德明继续在宋辽两国间走钢丝,但他没有直接攻击北宋,而是向西拓展势力,占据河西走廊,为西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宋真宗死后,宋仁宗同样缺乏进取心,对党项继续实行绥靖政策,换取短暂的和平假象 。
1032年,李德明的继承人李元昊成为西夏领袖 。李元昊首先加强集权统治,严刑峻法;其次恢复党项旧俗,制定秃发令 。命令下达后,三天不秃头者,杀无赦 。增强了内部向心力的李元昊出兵扫平了河西走廊的小规模反抗势力,安置好自家后花园,向北宋发起了挑战 。
1038年,李元昊称帝,不再承认北宋是宗主国 。宋仁宗很生气,拳头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对西夏实行经济制裁,停止宋、夏边境贸易 。从1039年起,羽翼丰满的李元昊接连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大败宋军,北宋政府怎么也想不到,当年的藓疥之疾如今竟成了心腹之患 。毫无办法的宋仁宗只能派朝廷大员经略陕西,加强防御,恰在此时,辽、夏关系恶化,李元昊无法应对两线作战带来的经济消耗,向宋仁宗求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