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985毕业生当“真实现状”:放弃就业假装考公,出租屋内打8个月游戏

大学|985毕业生当“真实现状”:放弃就业假装考公,出租屋内打8个月游戏

文章图片

大学|985毕业生当“真实现状”:放弃就业假装考公,出租屋内打8个月游戏

文章图片



资料图
摘要:父亲是公务员 , 母亲在医院工作 , 一个毕业于985院校的24岁男孩 , 白天在父母上班后就自己点外卖 , 大部分时间在家里躺着 , 打打游戏 , 上上网 , 8个多月不工作 , 不社交 。 在豆瓣的一些小组里 , 有大量像这样中产家庭出身、毕业于重点学校 , 却在屋里闲散度日的年轻人 , 分享自己的经历 。
有些人干脆离开家乡 , 蹲在大城市的出租屋里 , 他们不愁吃穿 , 之前攒了一点 , 父母偶尔也给一些 。 去年《半月谈》的一篇报道称 , 原本标志性出现在一线城市的“蹲族” , 已在二三线城市蔓延开 。 很多人说他们是一手好牌 , 打得稀烂 , 不努力不上进 , 吃饱了没事干 , “饿他几天肚子的话 , 他肯定不会这样子了” 。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生鞠法胜所在的团队 , 在这些小组里进行了半年的参与式观察 , 他和同伴收集了大量样本资料 , 又找了8人进行长时间的详细访谈 。 鞠法胜想了解这些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和经历 , 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这样 , “并且仅从个体身上找原因的话 , 就很容易忽略掉一些结构性的东西 。 ”
以下内容根据鞠法胜的讲述及论文等相关资料整理 。
文|邹帅
编辑|陶若谷
“应该允许有人停一停 , 歇一歇”想做这个研究 , 起因是去年看到《半月谈》关于“蹲族”的那一期杂志 , 觉得这个群体好像有点悖论——重点大学毕业 , 家庭出身不错 , 占据了更好的资源 , 除个例外 , 它似乎就预示着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和前途 。 但当时看了一下豆瓣的几个“蹲族”小组 , 加起来有七八万人 , 数量挺多的 。
有个访谈对象 , 去年5月聊的时候他24岁 , 从985大学毕业后 , 大概已经在家里8个多月没有工作 。 毕业后他也试着找过工作 , 但要么不喜欢 , 要么喜欢的没有通过 。 他说自己想做点有意义的东西 , 不喜欢的工作那肯定不要做 , 如果再赶上加班 , 那就像服刑一样 。
他父亲是公务员 , 母亲是护士 , 白天他们上班后 , 他就自己点外卖 , 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躺着 , 打打游戏 , 上上网 。 他也看书 , 考公相关的 , 他说自己在准备公务员考试 , 但也坦诚自己考不上 , 其实就是这么跟家里说 。
不然亲戚们总问在家干嘛 , 父母也会“甩脸子” , 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工作怎么样 。 后来他就说打算考公 , 父母的态度很快变好了 , 还告诉他别太累 , 要适当放松 。
很多人都会像这样 , 对父母找一些合理化的说辞 。 另一个访谈对象B , 因为爸妈总是念叨自己不工作 , 就搬出去住了 , “打着考研考公的幌子” , 说家里没有学习氛围 。 父母也同意 , 他觉得可能父母也不想被人指点了吧——自从没工作后 , 亲戚和邻居们时常会说“上了好学校也没用 , 还不如去学修车” 。 一开始父母对这些话没什么反应 , 但时间久了脸上也挂不住 。
但在出租屋里 , 他觉得自己还是在虚度光阴 , 书一打开就困 , 始终看不进去 , 有时候他也会觉得欺骗父母 , 很过意不去 。
在我们的研究中 , 被视为“蹲族”要满足一些条件 。 在学历上限制在了211以上 , 且家庭出身不错 , 我把他们的家庭视为中产阶层 , 会去了解访谈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 , 父母的职业类型等 。 如果是辞职或者被裁员后 , 一直在积极寻找 , 但有较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 这种情况只能算“摩擦性失业” , 不能被归为“蹲族” 。
时间范围是参照了一些学者做日本蛰居族的研究 , 把6个月以上主动放弃就业 , 或在就业过程当中逃避的青年群体 , 作为“蹲族” 。
很多人说他们是一手好牌 , 打得稀烂 , 不努力不上进 , 吃饱了没事干 , “如果说饿他几天肚子的话 , 他肯定不会这样子了” , 这是一种外界有些标签化、污名化的视角 。 我后来了解到 , 对“蹲族”来说 , 提到这个词的时候 , 也是有一点耻辱在里边的 。 我是985大学的 , 可以很轻易开玩笑说我是“985废物” , 是一种自嘲或者叫自我排解 。 但如果我是“蹲族” , 就不会很轻易说出口 。

资料图
所以我就想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经历 , 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这样 。 并且仅从他们个体身上找原因的话 , 其实就很容易忽略掉一些结构性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