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我们这十年》为了“编制”远赴大山的张雷:平凡,但难能可贵( 二 )



首先面对的就是训练时间的问题 。
孩子们的父母虽然都很喜爱足球 , 但却并不支持自己的孩子踢足球 , 在他们看来 , 除了学习以外 , 唯一的正经事就是帮助家里干农活 , 踢足球就等于不务正业 。
孩子们自知说服不了父母 , 纷纷撒下瞒天大谎偷偷来进行训练 。
训练时间暂时解决了 , 可随之而来的是便是张雷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的问题 。
训练了一段时间后 , 学生们要求进行一次实战 , 穷困的孩子买不起球衣 , 连在白色T恤上写号码都舍不得 , 双方一对决 , 这支新成立的足球队与对面县城中学的足球队一比较 , 活像一支士气低下的“杂牌军” 。
那一场比赛输得很彻底 , 被对方踢了个9比0 , 早早结束了比赛 。

张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问题直接显露了出来 , 张雷听不懂学生们的语言 , 学生们因为张雷只会理论不会踢球 , 对张雷充满了不信任 。
好在彼此之间都对足球足够的热爱 , 才逐渐化解了这份不信任 。
可另一个学生之间的信任问题又出现了:作为前锋的陈书记的儿子与其他队友无不信任 , 连带着又对从城里过来的张雷丧失了信任 。
其他学生 , 认为陈书记的儿子和张雷是城里人 , 瞧不起他们农村孩子 。 而且 , 他们觉得 , 张雷根本就不想留下来 , 要不然为什么连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 都记不住 。

好在 , 孩子之间纯洁的友情化解了彼此间的不信任 , 而张雷的诚恳以及努力记住孩子名字的态度 , 也重新获得了孩子的信任 。
这支足球队终于有了一点样子 , 一路过关斩将 , 杀入了决赛 。
孩子们的世界 , 其实很简单 。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 , 作为家长不要急于插手 , 先了解事情的起因 , 然后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与解决 。
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 有时家长不明就里的参与其中 , 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

究竟是谁成就了谁?临近决赛之前 , 在张雷与孩子们充满期待与信心地等待决赛的到来时 , 又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 , 孩子们偷偷踢足球的事暴露了 , 家长们来学校闹 , 指责张雷配合孩子们说谎 , 强烈拒绝孩子们参赛;
二是 , 张雷的父亲在张雷带队打出了成绩后 , 准备把张雷调回南京 , 而张雷与父亲的对话 , 被学生们听到了 。
张雷本打算决赛结束之后 , 再回南京 , 可是事已至此 , 参加决赛的事 , 只能放弃了 。

在离开学校之前 , 陈书记单独将张雷带到山边 , 指着大山说:
山漂亮吧 , 可我恨不得把他们铲平了 , 这山把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 , 也把我们变成了井底之蛙 。 外面人不想走进来 , 里面人不愿走出去 。
陈书记想让张雷好好想一想 , 希望他能够留下来 , 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 不过 , 陈书记也理解 , 学校的条件确实艰苦 , 他不好强留张雷 。
第二天 , 张雷还是拖着行李箱 , 默默地离开了学校 。
就在这一次 , 张雷才知道 , 原来那个一直在不远处盯着他的那个老头 , 并不是坏人 。

老头告诉他 , 他之所以一直在那 , 是知道他们这些从外面来到大山里的人不容易 , 他从心底里感激 。
为此 , 他天天守在那里 , 就是为了给他们这些内地的老师提供些方便 , 校外的这条路 , 晚上只有一盏灯 , 他便开着三轮车给他们照亮;雨雪天路不好走 , 他连开着三轮车从哪里等着 , 有需要便帮忙 。
他只有一个要求 ,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期许 , 希望像张雷一样的老师 , 可以好好地教教大山孩子 , 有一天他也可以送出去几个镇上的娃娃 , 让娃娃们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就这样 , 老人一茬茬地接 , 又一茬茬地送 , 却始终没能实现心愿 。

老人质朴的话 , 让张雷回想起了 , 刚来到这里时 , 陈书记跟他说的话:你有梦想 , 我们给你翅膀 , 孩子们有梦想 , 我希望你能为他们插上翅膀 。
陈书记还对他说过 , 这里可能是你的跳板 , 也可能是你的平台 , 全看你的选择 。
张雷突然发现 , 也许是他想错了 。 他一直以为是他成就了孩子 , 可实际上 , 或许恰恰是这群孩子成就了他 。 就像剧中他对孩子们说的那样:
“我之前总是觉得我在替你们争未来 , 但是我现在想明白了 , 其实是你们成就了我 , 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 所以我不走了 。 ”
在这里他的热情才能生根 , 在这里他的理论有了实践 , 在这里他实现了他过往的梦想 , 组建了一支足球队 , 成了一名合格的足球教练 , 而这一切都是孩子们和这座大山、这片土地给予他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