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绍兴的师爷名气大?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为何绍兴的师爷名气大?)
【为何绍兴的师爷名气大? 绍兴师爷】作为封建时期的官员如果不善于琢磨,别说是可连续发展,在官场上恐怕连根本的生存都是问题,这条规矩放在哪个时期都占领了主流 。
俗话说“当官的不干活,干活的不当官”,明清各个衙门不分大小,官员做的就是耍嘴皮子,那些真正干事的人则称之为胥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基层公务员,清代各省衙门,总有一位刑名师爷,一位钱谷师爷,他们都是各自范畴的专家 。

为何绍兴的师爷名气大? 绍兴师爷

文章插图
由于官员们都是书呆子且大多忙于官场的勾心斗角,因此处所政事实际上是把持在这帮胥吏的手里,名虽帮助官员,其实是代官而治 。
明清官场一个引人注视的现象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绍兴师爷 。在那个时期的基层公务员位置并不高,不仅没有现在的位置,更确实的说还要低人一等,依照大清律资源网法,胥吏不得考进士,而资源网衙役(相似现在的警察)连加入科举的资历都没有 。
所以这些基层的公务员尽可能的把权利玩弄到极限,以此来赚取各种利益,但是在心理定位上真是把自己当成了人民的公仆 。
大清各地那么多师爷,为何绍兴的最著名呢?
为何绍兴的师爷名气大? 绍兴师爷

文章插图
第一;绍兴文风炽盛,人才辈出 。自大禹治水,勾践卧薪尝胆之后,绍兴“俗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文风大盛 。正是这种文风,使绍兴名人辈出 。以进士为例,今绍兴市境内,就多达2238名之多 。绍兴师爷正是在这种炽盛文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无疑是绍兴成千上万“名士”的优良代表 。
第二;绍兴古称鱼米之乡,但是中原汉族的三次南迁让耕地蒙受重负,人口不断增加,人地之间的抵触不断加剧 。到了清代,绍兴的人口密度竟达每平方公里579.55人,居全国人口密度的第三位 。为了生计人们将营生的视野转向了土地之外,为人做幕僚开端兴起 。
第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绍兴人崇尚读书,寻求功名 。同样一个举人在绍兴就要难考的多 。即便考中由于官职有限,不少中进士、举人者不得不做“后备干部”,先为人作幕,再期待机会 。更有大批的读书人因过不了科举这座“独木桥”,而另辟其他的求生求名之道,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作幕、经商 。
第四;是亲缘认同,形成“声气” 。绍兴人特殊讲求包含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亲缘关系 。所以在师爷这个圈里,绍兴人占领了主流 。
为何绍兴的师爷名气大? 绍兴师爷

文章插图
由于有志气的读书人不屑于做这行,加上胥吏又是一门技巧活,于是更多的父子兄弟之间传承,时光一久,就逐渐被绍兴人垄断了,资源网这些基层公务员也因为竞争不剧烈而带上了世袭的性质,衙门变成了某些人的专有领地 。
所以古人也有“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说法,在明清即使你官做的再大,权利再高,你的子女想当一名有前程的官,也得老诚实实的走科举这条路,绝对没有双轨制 。从这方面讲,科举制还是很公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