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百丈山记( 二 )


[44]之:指百丈山 。
[45]“既皆”句:朱熹有《游百丈山以徙倚弄云泉分韵赋诗得云字》 。
[46]叙次:依次叙述 。
[47]最其可观者:最值得欣赏的处所 。
[48]各别为小诗:每一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 。《百丈山六咏》是六首五言绝句 。今录其中题为《瀑布》一首:“巅崖山飞泉,百尺散风雨 。空质丽清晖,龙鸾共掀舞 。”识(zh):记 。夫:那些 。
[49]年月日:这里略去了写这篇游记的具体时光 。
【作者及题解】
朱熹(1130—1200)资源网,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有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 。它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光、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述百丈山的幽美景致 。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停止了根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穿,显得十分集中、紧凑 。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风景,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重要描述西阁环境的幽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 。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重要描述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通篇状物写景,精确而形象,过细而活泼,表示出作者精致的视察才能和应用语言的工夫 。在同时所写《百丈山六咏》之一《西阁》的绝句中,朱熹曾抒发了“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的情怀与议论,而没有把它写进本文 。这是一篇以描绘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译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衔接着峻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超出 。百丈山的幽美风景大概就从这里开端了 。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到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超出石桥,沿着两边山崖弯曲小路而上,可以发明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 。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邻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 。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超出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 。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小,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 。只有庵中的西阁楼景致幽美 。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 。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陡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欣赏 。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景致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觉得凄凉,这种情境令人认为可爱罢了 。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 。在草木丛杂的处所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耀之下,光荣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立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下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射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凌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扬,像大海波澜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驰,时而在漂浮,来交往往,有的出现,有的隐没,刹那之间,变更万千 。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那些害怕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欣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百丈山记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