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上高阶职场|《跃上高阶职场》:高阶职场人变实习生PLUS?( 二 )


《跃上高阶职场》中 , 领导与嘉宾之间的相处风格虽然各不相同 , 但都以职场上下级为基础 。
这其中 , 有不苟言笑的严厉老板 , 是传统高压的上下级关系 , 如Beck会对下属直言“这个是我在BBDO看到的最丑的PPT” 。 也有领导与选手相处更像平等的合作伙伴 , 如小龙和领导LEONG , LEONG自由对话的领导风格 , 让选手能说出“你还没有赢得我的尊重”的直球发言 。

而在职场的对外关系上 , 极具话题的“甲方”和“乙方”微妙关系 , 也在真人秀中还原 。
甲方客户因为临时更换团队感到不满 , 咄咄逼人地向刚刚接手的新团队质问“你们懂不懂这个东西?”
当下属工作不给力 , 甲方直接电话CEO抱怨“三分的方案你就拿来给我?” , 而CEO也只能连声道歉 , 让观察室的杨天真都忍不住叹气:“其实老板就是最大的客服 。 ”

当然综艺不可能像纪录片一样呈现绝对的真实 。 但《跃上高阶职场》在呈现还原职场这件事上 , 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 。

高阶职场人变实习生PLUS版?
尽管《跃上高阶职场》请来的都是有能力也有资历的熟龄职场人 , 但很多时候 , 冷眼依然感到疑惑:为何节目中高阶职场人的表现 , 和应届实习生相差无几?
这也构成了豆瓣中负面评价的重灾区 。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节目任务设计——明明是高阶职场 , 却在做着低阶工作 。
一位广告行业从业12年的资深广告人向冷眼透露 , 嘉宾们接的brief并不复杂 , 做很多都是广告公司中相对基础的工作 。
真正的“高阶广告人”会面对更麻烦的甲方需求 , 如为大型品牌树立策略定位 , 或是涵盖Idea创意构想和渠道分配的复合型需求 。 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调研和研讨 , 有些任务甚至需要持续数月 。 这些深度的策略和布局 , 才是真正体现高阶广告人洞察和创意的地方 。

然而 , 这样的“高阶任务”并没有出现在节目中 。
受制于节目模式 , 每期真人秀都需要考核结果作为出口 , 供观察室推理 , 10期节目就需要对应10次考核 。 挤压进不到一个月的录制时间 ,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1-2天完成一个任务 。
初阶的工作+紧迫的DDL , 显然限制了选手们真正能力的展现 。

另一方面 , 高阶职场关系的构建也可以有更多可能 。
节目第一期中 , BBDO的老板们强调了“公司中层人才需要承上启下” 。 “对上”汇报领导 , “对下”带新人带团队 。

正如前文所说 , 《跃上高阶职场》创造了LEONG、马吐兰、Beck等性格非常鲜明的领导形象 , 也塑造不同风格的上下级关系 。
然而在“对下”的职场关系 , 节目的呈现是缺失的 。
4A广告公司正常情况下四五年就会做到经理级别 , 开始自己带团队、培训新人、制定团队KPI、对执行结果负责 , 还有团队建设、下属考评打分等 。 第一期节目中也强调了S-team成员的“领导力”是重要考核标准 。 但这个维度在节目设计中缺乏展现 , 也影响到了以强领导力入选的选手纷纷在第一轮中惨遭淘汰 。

归根结底 , 还是节目对“高阶职场”的考核标准模糊 。
第一期提出的所谓S-team的考核标准是:业务能力、领导力、充满热情、年轻的心态、符合BBDO价值观 。
说了 , 又似乎没说 。
这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考核标准 , 套用在职场新人身上不也适配吗?
当高阶职场人的能力缺乏具体的展现 , 不足之处又被揭露 , 选手们便很容易给观众一种“还不如实习生”的观感 。

如果能弱化这些“初阶”与“高阶”共通的特质 , 强化最具差异的“领导力” , 或许能让观众对所谓的“高阶”有更深感知 。
“30岁不开始带团队就废了” 。 网上的职场年龄焦虑铺天盖地 , 虽然不是唯一真理 , 但也代表着30岁往往是一个基层打工人转型中层管理者的关键阶段 。
许多的职场痛点也随之产生 。 空降的管理层如何快速上手、我的同事突然变成我领导要如何面对、领导年龄比我小的心理落差、重业务的领导VS重管理的领导 , 在知乎等论坛上 , 都有无数社区讨论 。
另一方面 , “中层危机”也在笼罩了互联网大厂 。 中层管理者上不参与企业战略 , 下不亲自执行项目 , 昂贵且性价比低的中层已经成为互联网这个浪潮之中 , 最容易“毕业”的一批 。 行业紧缩的大背景之下 , 这种危机显得尤为来势汹汹 。 那么浪潮之中 , 30岁中层管理者要如何自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