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汤圆的诗句佳句?汤圆古诗四句

1.关于汤圆的诗句
【描写汤圆的诗句佳句?汤圆古诗四句】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平安皮包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家庭和谐、吉祥 。冬至汤圆又叫“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汤圆宜水煮,水煮汤圆滑而不腻,口感更佳 。而且吃汤圆的时候可以喝少量汤圆汤,有“原汤化原食”之功,使一些流失在汤中的营养不致浪费 。
相比之下,煎炸型的汤圆可能闻着比较香,但是也会导致油脂、热量的过多摄入,不利于健康 。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 。
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 。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
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 。然而,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
而在南方某些地区,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 。
2.关于元宵的诗句
关于元宵的诗句如下:
一、《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
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
二、《元夕二首》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
译文: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弟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
3.关于元宵的古诗有哪些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上元夜》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
4.关于元宵的诗句
关于元宵的诗句如下:一、《蝶恋花·密州上元》宋·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二、《元夕二首》明·王守仁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译文: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
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