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的Android多进程间通信 binder机制( 二 )


  • 第一种:放key :String - value:类的Class;
  • 第二种:放key :Class的类名 - value:类的方法集合;
  • 第三种:放key :Class的类名 - value:类的对象;
类的方法集合:key-value;
key:方法签名:“方法名” 有参数时用 “方法名-参数类型-参数类型-参数类型......”;
value: 方法本身;
注册后 , 服务若没被调用则一直处于沉默状态 , 不会占用内存 , 这种情况只是指用户进程里自己创建的服务 , 不适用于AMS这种;
2、服务发现: 当被查询到时 , 要被初始化;
  • 客户端B通过发送信息到服务端A
  • 服务端解析消息 , 反序列化
  • 通过反射得到消息里的类名 , 方法 , 从注册时的第一种、第二种表里找到Class , 若对象没初始化则初始化对象 , 并将对象添加到第三种的表里;
3、服务调用:
  • 使用了动态代理
  • 客户端在服务发现时 , 拿到对象(其实是代理)
  • 客户端调用对象方法
  • 代理发送序列化数据到服务端A
  • 服务端A解析消息 , 反序列化 , 得到方法进行处理 , 得到序列化数据结果
  • 将序列化结果写入到客户端进程的容器中;
  • 回调给客户端
AIDL: BpBinder:数据发送角色 BbBinder:数据接收角色
通俗易懂的Android多进程间通信 binder机制

文章插图
 
编译器生成的AIDL的JAVA接口.Stub.proxy.transact()为数据发送处;
发送的数据包含:数据+方法code+方法参数等等;
  • 发送时调用了Linux的驱动
  • 调用copy_from_user()拷贝用户发送的数据到内核空间
  • 拷贝成功后又进行了一次请求头的拷贝:copy_from_user()
  • 也就是把一次的数据分为两次拷贝
请求头:包含了目的进程、大小等等参数 , 这些参数占了8K
编译器生成的AIDL的java接口.Stub.onTransact()为数据接收处;
Binder中的IPC机制:
  • 每个App进程启动时会在内核空间中映射一块1M-8K的内存
  • 服务端A的服务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服务注册
  • 客户端B想要调用服务端A的服务 , 就去请求ServiceManager
  • ServiceManager去让服务端A实例化服务:服务发现
  • 返回一个用来发送数据的对象BpBinder给到客户端B
  • 客户端B通过BpBinder发送数据到服务端A的内核的映射区域(传参时客户端会传一个reply序列化对象 , 在底层会将这个地址一层一层往下传 , 直至传到回调客户端):这里发生了一次通信copy_from_user:服务调用
  • 服务端A通过BBBinder得到数据并处理数据
  • 服务端唤醒客户端等待的线程;将返回结果写入到客户端发送请求时传的一个reply容器地址中,调用onTransact返回;
  • 客户端在onTransac中得到数据;通信结束;
ServiceManager维持了Binder这套通信框架;
三丶APP多进程的优点
  • 扩大应用可使用的内存
    手机内存6G , 系统分配给虚拟机的内存一般32M、48M、64M , 使用多进程时 , 可以使用一个进程专门加载图片 , 防止OOM 。
  • 子进程崩溃 , 不会导致主进程崩溃
  • 互相保活 , 即如果子进程被系统kill掉时 , 主进程拉起子进程 。主进程被系统kill掉时 , 子进程拉起主进程 。
四丶多进程通信原理
通俗易懂的Android多进程间通信 binder机制

文章插图
 
Android进程是运行在系统分配的虚拟地址空间 , 虚拟地址空间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 。多进程间 , 用户空间不共享 , 内核空间共享 , 进程间通过共享的内核空间通信 。
五丶多进程通信有哪些方式?1.传统的IPC方式:socket , 内存共享 。
2.Android特有的方式:Binder 。
六丶Binder相对其他IPC方式优点/为什么使用Binder?
通俗易懂的Android多进程间通信 binder机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