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多残暴?康熙知道清朝灭亡

康熙:大清因他而称霸,也因他而埋下恶果!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
在智擒鳌拜之后,康熙皇帝终于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这一年是康熙八年,康熙皇帝虚岁只有16岁 。眼前的这位少年,可谓踌躇满志,并且自信满满,他用一生斐然之政绩,向世人证明,自己不辱历史之使命,开创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
康熙皇帝完成了很多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例如“平三藩”、收台湾、征罗刹和降服准葛尔,可谓威名远播,四海臣服,这些可以概括为“武功” 。同时又能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这些可归纳为“文治” 。正是康熙皇帝这些“文治”方面之成就,才真正地稳固了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 。从政权稳定和民生发展方面来说,文治之成就显得尤其重要 。
好的成果是留给后人称道的,而取得好结果之过程和方法才是值得后人研究与学习的,正所谓有因才有果,只要把握住“因”,则“果”自然是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康熙皇帝之作为 。我将康熙皇帝之作为归纳了三个方面:

康熙有多残暴?康熙知道清朝灭亡

文章插图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
1. 用人
记得电影《天下无贼》里有一句经典的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其实这话方到哪个世纪都是成立的,但是我认为如何做到知人善任而尽其所长,往往比拥有人才更加重要 。而康熙皇帝在这方面就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
首先,尊重汉人知识分子,开创满汉和谐之风
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一个道理: 大清王朝想要延绵千年,就必须要笼络汉人,尤其是汉人知识分子 。多尔衮说过这样的话: “汉人喜好做官,只要给官做,汉人自然臣服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仅给汉人们官做,只能停留于表面合作 。康熙皇帝可不满足于此类“表面合作”,他要从精神上与汉人知识分子产生共鸣,使汉人大臣们打心眼里臣服于自己 。尊崇、热爱汉学文化就是康熙皇帝降服汗臣的“法宝” 。
康熙皇帝以身作则,坚持学习汉学文化,并邀请当时极有学问的汉族大臣为自己的导师,熊赐履就是其中之一 。熊赐履为人刚正,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大家,康熙皇帝就认命熊赐履为自己的国学老师,经筵的主讲官 。同时这种文化交流也成了康熙皇帝选拔官员的渠道,例如像张英这样的颇有才学且为官为人都很低调的汉人官员,都是从成为康熙皇帝身边的侍讲开始,而逐步走上政坛前端的 。
所以说康熙皇帝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尊重”!尊重为人的君子品行,更尊重个人的专业能力 。通过传统文化这一上进的平台,使得君臣之间琴瑟和鸣关系融洽 。可谓君明臣贤,政治风气一派和谐,如此君臣同心协力,国家向前发展乃必然之势 。
康熙有多残暴?康熙知道清朝灭亡

文章插图
▲熊赐履(1635年—1709年),清初理学名臣
其次,善用能吏、廉吏,推行造福人民之仁政 。
清初的官场并非都是蓬勃向上,励精图治者则更是寥寥无几,造成这一情形主要有两点原因:
1. 清初官吏大多是前朝遗留,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无非就是换件衣服,其他的并无多大变化,所以前朝遗留的拖沓、堕落之风气也被很好地“传承”下来;
2. 重满抑汉等错误政策,也客观上打消了汉族官员的积极性,所以很多人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也就可想而知了 。
所以康熙皇帝急需要另类于官场的官员,真正能够不畏强权、为民请愿的官员 。应该说这样的人不好找,但是康熙皇帝很幸运,历史和命运恰在此时给他安排了一人,这个人就是44岁才得以出仕的于成龙 。
▲康熙戎装
历史证明,正是康熙皇帝的知人善任,才成就了“天下廉吏第一”和三获“卓异”之美话,才有了于成龙病死在任,江宁百姓伏地恸哭,送灵柩20里的动人事迹 。都说魏征了不起,其实最了不起的是唐太宗 。都说海瑞清廉有余,而为人偏执且能力不足,但是我想说,倘若嘉靖皇帝真有扭转乾坤之决心,不见得后人对海瑞会是这般评价 。
归根结底,皇帝才是封建王朝之根本,正所谓上行下效,有什么样的君才会有什么样的臣 。
2. 勤政
前国足主教练米卢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 态度决定一切 。所谓态度,第一表现就是勤奋,勤奋是成功的基础,康熙皇帝就是这样一位勤奋的帝王 。励精图治在康熙皇帝这不是口号,他每天寅时(3-5点)起床,内务过后就要读书,早膳过后早上6点(秋冬为7点)就开始早朝,一天繁重的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除了重大节日或个别重大日子外,任凭严寒酷暑日日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