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紫砂壶可以严丝合缝,为什么盖碗总有条“缝”?是不是工艺问题?( 二 )


片刻之内 , 直泻而出的茶水 , 能呈现瀑布状的姿态 , 飞流而下 。
等到茶汤“洪峰”过去后 , 汤水余量变少 , 茶水呈现细柱状倒出 。
直至最后 , 盖碗内只余留少量底汤时 , 将残留的数滴茶水沥干 , 整泡茶就算大功告成 。

但紫砂壶的泡茶出汤 , 情况明显不一样 。
受限于器型影响 , 紫砂壶泡茶需要通过壶嘴 , 才能倒出茶汤 。
个别壶嘴细窄的茶壶 , 茶水倒出过程会异常不顺畅 。
常会遇到被泡开的茶叶堵塞出水口的尴尬 。
即便换成壶嘴通道宽一些的茶壶 , 在倒出茶汤时 , 茶水依旧呈现柱状倒出 。
对比盖碗的“瀑布状”出汤 , 紫砂壶的“柱状式”茶汤倒出过程 , 速度明显放缓不少 。
要想短短数秒之间 , 彻底倒出一冲茶 , 并不现实!

《4》
盖碗是否严丝合缝 , 不影响使用效果 。
对盖碗而言 , 保留适当缝隙 , 再常见不过 。
但挑盖碗时 , 重点不在合缝 , 而是盖与碗是否匹配 。
前面提了 , 盖碗本身是分离式茶具 。
盖、碗、底托都是分开的 。
因此在选盖碗时 , 得关注盖与碗是否配套 。

若是合盖后 , 发现角度不匹配 , 无法平稳合盖 。
要么歪向左边 , 要么歪向右边 。
这样合盖歪歪扭扭的盖碗 , 属于残次品 。
泡茶过程中 , 合盖开口易打滑 , 不建议使用 。
若遇到这样的“歪盖碗” , 还是及早售后为好 。
除了检查合盖后是否平稳外 , 还要留意大小是否合理 。
一旦出现盖大碗小 , 或者碗大盖小的问题 , 都不能留!

《5》
从实用出发 , 如何才能选对好用的盖碗?
器型上 , 碗沿宽度要适中 。
用三指握碗法时 , 碗沿是大拇指和中指的“入手点” 。
碗沿的存在 , 就像安全岛 , 能隔离滚烫的盖碗表面 。
碗沿略宽一些的盖碗 , 伸手握向碗沿时 , 才不易担心烫手 。
容量上 , 大小要适中 。
过大的盖碗容易笨重 , 拿着不趁手 。
稍不留神 , 还会因为拿不稳 , 导致烫手 。
而容量过小的盖碗 , 不过70-80毫升 , 连一些容量稍大的主人杯都比不过 。
用这样的小盖碗泡茶 , 泡出来的茶汤会不够分 。

碗壁上 , 选轻薄一些的更好 。
很多茶客下意识间会觉得 , 盖碗选厚实点的好 。
碗壁厚实 , 拿起来更能隔热防烫手 。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 碗壁厚实的盖碗 , 笨重不轻盈 。
泡茶出汤时容易让人手酸不说 , 散热效果还不理想 。
注入沸水后 , 热量迟迟不散 。
不如选碗壁轻薄些的盖碗 , 散热更快 , 更不怕被烫到手 。
个中道理 , 一试便知 。

《6》
之前有茶友提问 , 纯钛盖碗是否更好用?
按个人理解 , 买茶具 , 还是选陶瓷或玻璃为主 。
其中 , 盖碗选白瓷 。
泡绿茶嘛 , 还是玻璃杯更常见 。
至于金属茶具 , 还是慎选为好 。
且不说金属导热快 , 万一金属用料不纯 , 掺杂了杂质 。
再用于泡茶 , 就会有串味干扰风险 。

至于说 , 在玻璃盖碗与白茶盖碗之间 , 为何后者会更好用?
之前专门做了一次测评 。
结果发现 , 玻璃盖碗的合缝性虽好 , 相对更紧密 。
但在合盖倒出茶汤时 , 却发现盖子容易“打滑”
稍不留神 , 茶水容易越线 , 顺着碗沿流下 , 异常烫手 。
从实用、百搭、防烫效果看 , 白瓷盖碗才更完美适用!
原创不易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 , 请帮忙点个赞 。
关注【小陈茶事】 , 了解更多白茶 , 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 , 专栏写手 , 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 , 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 , 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