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周星驰最后的巅峰( 三 )


周星驰想要的东西 , 袁和平最终帮他实现了 。
不管挺周还是倒周帮对于周星驰的风评如何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周星驰在电影上的成就是非常受人认可的 , 他对于电影的认真程度甚至是到了极致 。 吴君如说:


周星驰当导演并不意外 , 当年他当演员的时候 , 就有很多想法 。 而很多我们认为可以过的TAKE , 他却反复要求重来 。 这就是他后来这么成功的原因 , 他对细节是抠到极致的 。
莫文蔚说:

周星驰基本上是睡觉都在想着怎么拍电影的人 。
所以 , 洪金宝和周星驰碰在一起却合作崩了的陈年往事 , 聊做遗憾 , 孰是孰非 , 外人也就看个热闹罢了 。 后来袁和平后来说道:

我不觉得周星驰有多么的难相处 ,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 他作为导演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 演员演的不理想 , 他导演要求重拍很正常 , 我觉得这个要求不过分 , 但是他对演员演戏要求严格到是真的 。
《功夫》上映后 , 片尾字幕中 , 动作导演依然挂了两个人的名字 , 分别出现 。 其中一个 , 自然是袁和平 。 而另一个 , 是洪金宝 , 但在英文TITLE上 , 加了这样一个词:Additional 。 即:另外一名动作导演 。


03周星驰作品中 , 致敬的元素不在少数 。
当然 , 也有很多人通过作品向周星驰致敬 。 但不同的是:周星驰的致敬总能和他自己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 而别人致敬周星驰 , 也就只是致敬周星驰罢了 。

拿《功夫》的这张海报来看 , 周星驰一手拿着斧头 , 一手拿着棒棒糖 。
这种暴力+童真的结合 , 在“周星驰”的语境下 , 则延续了周氏的无厘头风格:正片中 , 周星驰则一边用着黑帮 , 打斗来制造打观众肾上腺 。 另一面又通过棒棒糖这个道具 , 来推进情感 。
棒棒糖是什么情节 , 相信很多人看过 , 我不多说了 。 但对于阿星来说 , 这个棒棒糖起到的作用 , 则像是一条绳子 , 不断地把阿星善的那一面拉回来 。 这棒棒糖的作用 , 在那一幕被推上高峰:被打得不成人样 , 本以为命不久矣的阿星 , 最后留给包租公包租婆的信息 , 却是用血在地上画出的棒棒糖 。
《功夫》的内核 , 依然是周星驰擅长的小人物历经磨难逆袭的路子 。 阿星这个人物 , 本质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 。 曾经胸怀大志 , 却因为幼时被骗 , 最终也没能当上律师或医生 。 正道走不通 , 只好走黑道 。 但黑道那条路上 , 阿星又被良心所挡着 。
这种人物背景下 , 周星驰进行的无厘头包装 , 通过这两个情节显而易见:幼时阿星没能当上医生或律师 , 是因为被江湖骗子坑了去保护世界和平 。 结果 , 钱被骗了 , 世界和平没能保护 , 反而自己成为江湖骗子 。
另一种 , 则是这类对白:阿星(回答琛哥“杀过人没有”的问题):杀人这种事 , 我每天都有这种想法 。 琛哥(对阿星):我一看你的样子 , 就知道你除了好事之外 , 什么都敢做 。
而最终的转折点 , 周星驰却依然用无厘头的方式来完成人物性格的转换 。 但对我来说 , 那个情节已经进入一种笑中带泪的喜剧桥段了:最终选择了良心的阿星 , 在被火云邪神打得不成人样的时候 , 依然用这样一个行为 , 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有人说 , 《功夫》其实是一个梦 , 一个小男孩的梦 。 这点我是认同的 。 在《功夫》的结尾 , 小男孩阿星和小女孩阿芳在糖果店门口相遇 。 在他们身旁 , 来来往往的人中 , 有包租公和包租婆 , 公车上的四眼仔 , 屁屁仔 , 有指挥交通的猪笼城寨街坊 , 还有 。。。 这些人 , 在这个画面中 , 都是路人 , 互不相识 。 而小男孩阿星则将他周遭的这些人放到自己的想象中 , 于是构成了这样一个功夫的故事 。 在这一点上 , 其实《功夫》又可以简单地说成:这是一个男孩心中的英雄梦 。

?04《功夫》是2004年上映的 。
那几年间 , 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 张艺谋用《英雄》划开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 。 合拍片时代随之到来 。 功夫再次被世界关注:袁和平在《黑客帝国》中 , 将一众老外调教成为银幕上的高手 , 风靡全球 , 于是 , 那时候的好莱坞电影出现了诸多功夫元素 。 李安的《卧虎藏龙》 , 虽然当时国人存在颇多争议 , 但电影却在世界范围内扬名立万 。 于是 , 诸多国内大导演开始投身大制作大卡司的古装武打片 。 陈凯歌拿出了《无极》 , 冯小刚拿出了《夜宴》 , 张艺谋又拿出了《十面埋伏》 。 但那时 , 这些作品尽管收割了票房 , 口碑却不甚成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