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写下了什么?安史之乱前后杜甫诗的变化
杜甫历经安史之乱,之后心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
"人生七十古来稀",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这首诗是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时写的 。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写下了什么?安史之乱前后杜甫诗的变化](https://www.08ts.cn/zb_users/upload/water/2022-05-04/6272035269889.jpeg)
文章插图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朵花儿飞落下来,春天的气息逐渐消减;风吹落几万朵花儿,正让人内心发愁 。
"一片花飞减却春"的逻辑思想,跟西汉刘安《淮南子》的"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地逻辑很像,都是通过细微迹象,看未来趋势 。《淮南子》中的这句话,后来还发展出了一个成语,叫做"一叶知秋" 。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杜甫的这组诗写于758年 。虽然,这组诗表面上没有写到任何关于朝廷的事,但是,相信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都会猜测,杜甫可能是在用"一片飞花"暗喻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从这个迹象,就能推断出大唐的日渐式微了 。
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可见,在创作这组诗时,杜甫正在经历安史之乱 。因此,"风飘万点"可能就是在暗喻给唐朝带来灾难的安史之乱 。越是接近春天的尾声,花儿越是纷纷零落风中,一个王朝发生的灾难越严重,就越是离颓败不远了 。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暂且多看看眼前这些即将开尽的花吧,不要害怕喝酒之后内心伤感更多 。
面对大唐的由盛转衰,杜甫的内心无疑是痛苦的 。然而,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说"且看欲尽花经眼",他选择了直面现实 。我想,这就是他被称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原因吧 。
李白说"举杯销售愁更愁",杜甫却说"莫厌伤多酒入唇",我想,可能是因为现实的苦难太过沉重了吧,完全淹没了喝酒的伤感愁绪 。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写下了什么?安史之乱前后杜甫诗的变化】"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翠鸟在曲江上的小堂里筑巢,芙蓉苑边的坟冢前麒麟雕像卧在地上 。
这句话,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景象,来表达大唐如今的荒凉 。要知道,曲江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唐朝著名的风景胜地,玄宗和杨贵妃经常来此游玩 。
如今,小鸟来做窝,麒麟像倒了,都无人打理,可见有多荒凉 。大概就相当于,家里由于长时间没人住,不仅长了蜘蛛网,连酱油瓶倒了都没人扶 。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细细推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及时行乐,何必总想着当官立业,羁绊住自己呢?
前面三联中,杜甫都愁绪满怀,最后一联宕开一笔,算是自我宽慰吧 。
《其一》就先说这么多吧,接下来说说《其二》 。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每天散朝回来后,把春衣当掉换钱,在江头喝醉才回家 。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写下了什么?安史之乱前后杜甫诗的变化](https://www.08ts.cn/zb_users/upload/water/2022-05-04/627203528d271.jpeg)
文章插图
前文说过,这首诗写于758年,那么,这段时间里,杜甫在朝廷中是个什么角色呢?757年五月,杜甫被唐肃宗(玄宗之子)任命为左拾遗(因此杜甫也被称为"杜拾遗"),758年六月被贬,759年放弃官职,辗转到成都,并且建了著名的杜甫草堂 。
写这组诗的那几年,杜甫刚好在朝廷任职,因此才有"回朝"一说 。虽然这段时间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可是杜甫并不开心,因为安史之乱,战火不断,百姓流离,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诗人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到处欠着酒债,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 。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单独看的话,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但是放到原诗上下文中,这句话想表达的是光阴很珍贵 。至于杜甫为什么不直说时间宝贵,可能是因为诗歌讲究委婉含蓄吧 。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花丛深处,可以看到蝴蝶自由穿梭,水面之上,蜻蜓在悠哉飞舞,偶尔点一下水 。
尽管是在战乱中,杜甫内心忧愁,但是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象,还是忍不住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 。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我想告诉人们,应该跟这样的美好风光共同流连,暂且欣赏,不要错过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现实的痛苦快压得杜甫踹不过气了,他只好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支撑自己 。
推荐阅读
- 历史上权臣?皇后是权臣
- 新生儿吐奶后还能喂吗
- 四维彩超像爸爸是男孩吗?
- 安乐公主李裹儿容貌复原图?容乐公主最后跟谁在一起了-
- 埃及法老的陵墓?埃及法老死后王后会陪葬吗_1
- 售后|一代“神车”理想ONE被曝要停产!官方承诺:质保售后不影响
- 孝恭仁皇后和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的三个女儿
- 康熙王朝中康熙临终最后遗诏?康熙遗诏内容_1
- 00后|“00后”缅北电诈真实经历:仅10天成为骨干,亲眼目睹同胞被断指割舌
- 张居正进宫见李太后?张居正和李太后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