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他去世了,震痛的何止是演艺圈……( 二 )




年轻时的陈忠实
陈忠实在窑洞里 , 完成了小学学业 , 并以第一名的成绩 , 考入西安一所重点中学 。

那年 , 他13岁 。
父亲带着他背着馍前往学校 , 几十里的山路 , 他的旧布鞋底都磨破了 , 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 , 血浆渗湿了鞋底 。
在这时 , 陈忠实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 他被震得瘫软坐下 ,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 , 他不由地感慨:“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 , 根本不用双腿走路 。 ”
所有清晰的感受最后凝成一句话:
不能永远穿着没后底的破布鞋走路 。


【陈忠实|他去世了,震痛的何止是演艺圈……】
那么远的山路 , 陈忠实只能寄宿在学校 , 每周日的下午 , 他就背上母亲给自己备好的馍 , 徒步50多公里回学校 , 无论风雨冰雪 。
他每天的吃食基本上都是开水泡馍 , 没有菜更没有肉 , 如果家里稍有好转 , 父亲会塞给他两毛钱 , 让他买点咸菜改善一下伙食 。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 , 陈忠实突然走到城市里 , 看着城里孩子吃的用的都比自己好 , 自己吃点咸菜都是奢侈 , 心里不免自卑 。
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他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
食不果腹、被人讥笑 , 成为他少年时期最深刻痛苦的记忆 。




陈忠实在学校阅报亭的报纸上 , 看见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于《延河》连载 , 他回到家把母亲给自己买咸菜的两毛钱装在口袋里 , 随后买了那期《延河》 。
在这之后的每个月 , 少年陈忠实都盼望着《延河》在邮局首发的日子 , 他攒钱买上一本 , 就开始阅读 。
文学的种子 , 已经在他的心里萌芽 , 可不幸正在向他靠近 。
贫穷往往伴随着生活上的不体面 , 还有被耽误的前程——
父亲面色凝重地对儿子说:“你得休学一年 , 钱的来路断咧 。 ”


陈忠实故居

陈忠实愣住了 , 他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 因为家里已经穷到卖光了所有的树 , 穷到全家只剩一床单薄的铺盖 。

他攥着休学申请书找到老师 , 老师问他为何休学 , 对其进行劝说 , 陈忠实说出了实情 , 家里只能供一个儿子读中学 , 自己必须休学 。
后来 , 他把与老师对话休学的场景 , 写在了散文《晶莹的泪珠》中:
“我抬头看她 , 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 , 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 , 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 , 晶莹透亮 。 我迅即垂下头避开目光 。 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 , 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 。 ”


办完休学手续后 , 陈忠实回到了村里 , 他整日里郁郁寡欢 , 有天在田地里碰到了乡长 , 乡长问他为何没去上学 , 他说家里没有钱只能休学 。
乡长心疼这个孩子 , 找到之前陈忠实所就读的中学 , 之后每年学校都补助他6块钱 , 他这才得以重回学校读书 。
可是命运已经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 那是1962年 , 全国高校在那年大量压缩了招生名额 。
一直在班里排名前三的陈忠实 , 落榜了 , 他与大学擦肩而过 。




那是1962年 , 陈忠实高考落榜 , 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乡白鹿原 , 作为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 , 他只能到村里的一所小学当老师 。
他的内心很失落 , 觉得自己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 。
他白天给学生上课 , 晚上挑灯夜读 , 还暗自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自学四年文学创作 , 多进行练习 , 争取在4年后发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 。



陈忠实忍受了痛苦与饥饿 , 以及各种冷眼嘲讽 , 为了避免太多的嘲笑与打击对他带来伤害 , 他使自己看书学习都处于秘密状态 , 对外绝口不提文学创作的事情 , 对自己的父亲也不例外 。

1965年 , 陈忠实写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在《西安晚报》副刊上 , 他开始有了一点信心 , 可以在社会上发表自己的声音 , 哪怕这声音非常微弱 。
他很自信 , 也很自卑 。



陈忠实崇拜作家柳青很久了 , 却鼓不起勇气去拜访他 。
1973年 , 31岁的陈忠实将自己写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寄给《陕西文艺》 , 没多久 , 他就接到了反馈 , 可以发表 , 不过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改 。
那年 , 他见到了《陕西文艺》的编辑们 , 陈忠实激动万分 , 兴奋到无以言表 。


推荐阅读